(通訊員:何幸運 範琳琳)近日,黃岡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成功完成一例超聲內鏡(EUS)引導下經胃鏡胰腺假性囊腫引流術,患者恢復良好。
來自浠水的唐先生(化名)今年42歲,元月份突發急性重症胰腺炎。經過積極的保守治療後,唐先生的胰腺炎得到有效控制。
6月14日,唐先生再次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就診。這次困擾他的,上腹部經常感覺脹滿不適,少量進食後即有飽腹感。複查中發現,胰腺炎後形成的巨大胰腺假性囊腫一直無法自體吸收,囊腫大小約12×10cm,如不積極處理,容易繼續增大破裂、感染、出血、胰漏等併發症。
胰腺假性囊腫,是指慢性或急性胰腺炎導致胰管阻塞或者局部壞死、液化後,積存大量液體形成的局部囊性病變。說它是假性囊腫,是因爲它並沒有真正的囊壁,主要是積存於胰腺周圍的壞死物質或液體。
經消化內科會診,超聲內鏡治療團隊對唐先生的病情進行了詳細討論。患者胰腺假性囊腫已併發感染,使用傳統的腹腔鏡或開腹方式進行壞死組織清除引流,極有可能導致腹腔因體外放置引流管而長期無法關腹,極易併發腹腔感染,手術中置入的金屬支架也存在費用較高等問題。
宋文衝博士提出,目前國內的先進做法是採用超聲內鏡從口腔進入胃內,在胃壁定位微創開口後,直接“抄近道”探入胰腺,在可視化操作下,直接對假性囊腫進行壞死組織清除和引流。
傳統手術方式採用腹腔鏡或開腹方式,進行胰腺假性囊腫空腸吻合術。術中需置入價格較高的金屬支架,並留置引流管於體外,等待壞死組織逐步引流。
內鏡微創技術採用超聲內鏡在胃內定位,換用胃鏡從胃內經定位點開口,進入胰腺假性囊腫進行壞死組織清除引流。該技術具有療效確切、微創、花費少、恢復快、併發症少、複發率低等優點,已成爲目前前沿的微創治療方法。
內鏡手術操作中
經過周密準備,6月17日,消化內科醫學博士宋文沖和內鏡治療團隊爲唐先生進行經胃鏡胰腺假性囊腫切開引流術+壞死組織清理術。操作過程中,藉助超聲胃鏡前端的超聲探頭實時監控,較好地保證了操作定位的準確性和安全性。
術後,唐先生的複查結果顯示囊腫明顯縮小,經過後續的抗感染等對症治療後,於6月30日康復出院。
近年隨着內鏡診治技術的飛速發展,黃岡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開展了ERCP(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SD(內鏡下粘膜下層剝離術)、(EUS)超聲內鏡及其相關介入治療技術、(ESE)內鏡下黏膜下病變挖除術、(EFTR)內鏡全層切除術、(STER)內鏡下隧道技術、(EIS+EVL)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硬化治療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套扎治療術等,此次開展的經胃鏡胰腺假性囊腫引流術在黃岡地區屬首家獨立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