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產業增加值2166.01億元,同比增長5.9%。”7月中旬,廣東省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廣東農業生產運行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遠超第二、第三產業,高出全國0.9個百分點。
農業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爲廣東經濟“新常態”。2018年以來,廣東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第一產業增加值分別躍升至全國第5位、第4位。
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來看,農業增長速度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通常呈高度負相關,廣東爲何會反其道而行之?
“逆趨勢”背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功不可沒。2018年,廣東將其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把最擅長的推進工業升級的“園區模式”移植到農業發展中,以史無前例的政治高度、工作強度、投入力度全域推進。一幅鄉村產業興旺的新圖景正在南粵大地徐徐形成,一場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實踐也隨之同步開啓。
廣東加速:坐不住,等不得,慢不起
提及廣東,人們大多會聯想到經濟大省、“世界工廠”、工商業發達,很難將其與農業聯繫到一起。可實際上,廣東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省。
廣東農業之“大”體現在廣袤的南粵大地上散佈着17萬多個自然村落,生活着1233.35萬農業生產經營人員。
廣東農業之“大”體現在以全國約1.9%的面積,生產着約佔全國4.9%的蔬菜、6.6%的水果、5.2%的肉類和13.4%的水產品。
廣東農業之“大”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均可種植,特色農業資源豐富;全省常住人口過億外加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消費市場廣闊;GDP、財政收入全國第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強大支撐力和推動力。
但毋庸諱言的是,在把農業區域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變爲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方面,廣東短板明顯。
大而不強是廣東農業的另一面。從粵東的茶葉、青梅,到粵西的荔枝、菠蘿,再到粵北的金柚、絲苗米……規模大而不強、鏈條散而不聚、主體多而不強、品牌多而不響、效益普遍偏低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廣東省委、省政府立足發展全局,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根本之策,把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行動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
認準就幹、大刀闊斧。廣東把2018年作爲現代農業產業園啓動創建年,並決定花3年時間投入75億元,在全省建設15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一縣一園”的總體佈局,打造若干個千億產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羣,形成“百園強縣、千億興農”的農業產業興旺新格局。
近年來,從化積極推進荔枝產業園建設,目前,從化區荔枝種植規模約30萬畝,產值達10.8億元,帶動全區一二三產業產值約23.8億元。譚家富 攝
廣東氣魄:超常規的力度與舉措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一年全面啓動、兩年初見成效、三年較成體系”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進度安排,時間緊、任務重,對全省上下都是一個考驗。廣東以超常規的力度、超常規的舉措紮實推進。
——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廣東省黨代會報告,省委全會、省政府工作報告都對現代農業產業園工作進行了部署。省政府常務會議每年專題研究產業園工作、每年召開會議部署推進產業園建設,省政府建立了產業園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多部門合力支持產業園建設的良好氛圍。
——佈局規模之廣前所未有。2018年至2020年,廣東部署啓動第一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共建設了16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了主要農業縣、主導產業和主要特色品種全覆蓋。2021年,廣東決定在第一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一縣一園一平臺”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第二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現代農業產業園所聚集的生產要素,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作支撐。財政資金先期投入是開局的第一步,對於每個省級產業園,廣東省財政都大手筆撥付5000萬元補助資金。
這一投入力度有多大?放在歷史的座標中更加清晰。2013年至2017年,廣東省級財政5年共投入10.95億元支持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2018年至2020年,省財政安排75億元支持產業園建設;2021年至2023年,廣東省財政繼續安排75億元,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2.0版。
與此同時,“敢爲天下先”的廣東還進行了一次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大膽探索,將過去財政資金層層審批下撥到市縣財政部門改爲直接撥付至實施企業,並由牽頭實施主體制定資金使用方案,自主開展園區建設和資金使用,大大減少了撥付、審批層級,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改革賦予了企業更大的自主權,帶來的正向反饋是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截至2021年底,粵東西北地區省級產業園規劃總投資340.4億元,實際總投資362.2億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投入75億元,市縣投入資金109.6億元,社會資金投入177.6億元,撬動比爲1:4.8。
“分則力散,專則力全”。截至目前,廣東已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73個地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了國家、省、市三級農業產業園梯次發展格局。
2021年3月,在茂名市高州荔枝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荔枝花盛開,遊人在貢園賞花。
廣東擔當:築牢穩產保供“壓艙石”
作爲全國最大糧食主銷區、第一經濟大省和常住人口最多省份,廣東堅決扛起糧食安全重任,緊緊牽住產業園建設這個“牛鼻子”闊步前行。
糧園打造良田,築牢廣東糧倉。第一輪產業園建設下來,就爲全省新增糧食種植面積約10萬畝。
南粵素有好米,絲苗香飄四海。阡陌之上,37個省級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蓬勃興起,覆蓋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共同擘畫嶺南大地新“豐”景。
2021年,大旱之年奪取豐收。廣東早稻畝產407.0公斤,總產量524.15萬噸,播種面積、總產量均排全國第三位;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279.9萬噸,實現連續三年增長,其中水稻產量1104.4萬噸,增長0.4%。
“望天收”何以破解?一場關乎農業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早已在廣東悄然進行,而現代農業產業園,正是推動農業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實現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
推動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是發揮園區集聚效應的重要基礎。廣州增城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朱村街萬畝絲苗米種植基地爲核心區,打造萬畝生態良田,爲粵港澳大灣區都市農業增添了一張亮麗名片。以規模化經營爲基礎,園區積極推行機械化、綠色化生產方式。在龍新村千畝直播示範區,精量穴直播和無人機直播讓絲苗米種植盡顯“科技範”。
“米袋子”沉甸甸,“菜籃子”“肉案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瓶子”亦滿滿當當。夯實穩產保供基礎,且看南粵百園崛起——
絲苗米、薯類、玉米等糧食類省級產業園40個,生豬、牛羊、家禽等畜牧類省級產業園38個,水產37個、水果45個、蔬菜28個、茶葉21個、南藥18個、花卉11個、油茶5個、花生3個、預製菜11個,冷鏈物流、品牌服務、數字農業等功能性產業園19個……廣東圍繞突出優勢產業、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嶺南特色產業、專業服務等4個方面,構建起“點、線、面”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
廣東干勁:一產“接二連三”闢新局
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廣東不乏亮點經驗,但也面臨產業鏈條短、深加工不足、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部分農產品甚至存在只生產、不加工、無流通等“瘸腿”現象。
知不足而奮進。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着力補齊農業加工、冷鏈流通短板,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三產融合“主陣地”。2021年,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31個省級產業園主導產業總產值3031億元,二三產業產值超過一半。
練本領,提身價。圍繞“補鏈、延鏈、強鏈、擴鏈”,產業園下足功夫做文章——
向加工要效益!大埔蜜柚產業園建設專門加工物流區,入駐企業開展柚果精深加工,從柚皮糖、柚子茶到柚子精油、香皂,目前已研發柚子產品種類60餘種,把1噸鮮果4000元的價值衍生爲13萬元,達到約30倍附加價值。平遠臍橙、南藥兩個產業園引進NFC鮮榨橙汁、天然冰片等深加工生產線12套,實現年處理橙果5萬噸、橙汁產能2萬噸,年處理南藥梅片樹葉7.8萬噸、天然冰片產能250噸,帶動臍橙、南藥兩大產業產值雙雙超10億元。
向冷鏈要新鮮!田頭小站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高州荔枝、龍眼兩大園區冷庫容量分別達2.1萬立方米、1.27萬立方米,分別新增加工能力2.2萬噸/年、1.95萬噸/年,相比創建前,均增長50%以上。鬱南無核黃皮產業園完善冷鏈物流,鮮果銷往四川實現“次日達”,還率“鮮”闖進北美市場,佔據加拿大黃皮鮮果單品市場最大份額。
向服務要增值!依託產業園大平臺,休閒旅遊及電商等新業態嶄露頭角。翁源蘭花產業園建設了蘭文化旅遊接待中心、蘭花小鎮展示中心、蘭花交易市場等項目,取得了蘭花產業發展疊加效應,2021年園區三次產業總產值超30億元。饒平水產產業園核心區汫洲鎮成了遠近聞名的電商小鎮,全鎮電商從業人員超3000人,每天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大蠔約40萬斤,帶動年增收1億多元。
一顆新會柑“接二連三”,從陳皮到柑茶,再到陳皮文化體驗“網紅”線路……新會陳皮產業園推動傳統種植向精深加工、科技創新、金融投資、倉儲投資、倉儲物流、文化旅遊等領域拓展,構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務”新格局,把一塊小陳皮做成了產值超百億元的大產業。
近年來,廣東荔枝走出去步伐加速,啓動了廣東喊全球吃荔枝系列活動,通過登上小蠻腰、全球亮屏、飛機首航等形式,將廣東荔枝推向全球。
廣東智慧: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力
打好種業“翻身仗”,打好農業“科技牌”,廣東以真心實意來抓,拿真金白銀投入。每個產業園按不低於省級財政資金2.5%的比例安排科研經費,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用於品種、技術裝備創新,助力種業振興。平均每個產業園安排300萬元用於數字農業建設,提高園區信息化水平。
一批產業園取得突破性進展。雲浮新興畜禽種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經擴羣繁殖8個品種12個品系種豬和3個地方優質品種雞,云城區國家南藥產業園新開發南藥相關產品27個,從化花卉產業園培育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20多個。
國產對蝦“芯片”突破“卡脖子”難題。作爲電白對蝦產業園最大的“芯片智造”實施主體,金陽生物積極開展對蝦新品種持續選育和分子設計育種技術研究,育成對蝦“正金陽1號”多優品種,解決培育對蝦良種技術難題,實現對蝦優良親本國產化。
中國荔枝種業“硅谷”正在廣東崛起。茂名荔枝產業園打造的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目前已收集到國內外荔枝種質資源700多份、3500多株,有利於推動荔枝優良品種選育和優質、高產、綠色、安全、高效栽培技術研發。
勇立潮頭,智引未來。數字漁場、智慧果園、智慧茶園、智慧農田……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廣東以產業園爲引領打造一批標杆。南沙漁業產業園建設佔地500畝的數字漁場試驗區,通過智慧漁業管理系統,一部手機即可全程智能託管近萬畝養殖場。大埔蜜柚產業園打造5G+農業大數據平臺,“種、管、採、賣”實現智能化、精準化運作。
科研落地,開花結果。產業園建設注重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論文真正寫在了南粵大地上。河源生豬產業園憑藉四級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監測體系,讓園區“絕緣”非洲豬瘟疫情;牽頭實施主體東瑞集團通過自主研發的“高牀發酵型養殖系統”,推動傳統粗放養殖向綠色科學養殖轉型。
2016年,來自香港的三位90後新農人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開啓了創業之旅。
廣東風采:文化賦能唱響“粵字號”
以廣東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爲抓手,打響“粵字號”農產品品牌,廣東志在必得。全省產業園深入開展品牌建設,平均每年投入品牌建設資金747.5萬元。截至2021年底,全省產業園創建農業品牌(含企業品牌)5782個,比入園前新增1171個,全省生產加工類產業園共建有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36個,產業園平均培育產品品牌4.5個。廣東絲苗米、廣東荔枝、梅州柚、徐聞菠蘿、英德紅茶、新會陳皮、翁源蘭花等一批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名氣響亮。
縱觀品牌建設,好品質與標準化是重要根基。“不是每一個產自梅州的柚子都叫梅州柚”,梅州柚聯盟成員企業牢固樹立這一共識,堅持以品質拼市場,對裝箱的柚子,確保成熟期採摘,果形、果重、糖度等均達相應標準。徐聞菠蘿持續推進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不僅推廣優質高效種植技術,還研發出菠蘿無損檢測裝備,通過早期預判使上市菠蘿無“黑心病”“水菠蘿”,真正實現菠蘿優質優價。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推動優質農產品走向更大市場?結合產業園建設,廣東部署推進“粵字號”農產品營銷行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社會化營銷熱潮。
花式吆喝,破壁出圈。520荔枝節,“廣東荔枝”登上飛機、高鐵、廣州塔,驚豔亮相上海、紐約、東京等海內外大城市核心商圈大屏幕,“廣東喊全國人民吃荔枝”衝上熱搜,“廣東喊全球吃荔枝”唱響五大洲……
登上雲端,搶奪風口。全民直播風潮下,廣東大力發展“短視頻+網紅”農產品營銷模式,成立廣東農業“短視頻+網紅”聯盟。土生土長的徐聞“菠蘿妹妹”、德慶“貢柑妹妹”,迅速成長爲廣東農業大IP、“粵字號”農產品代言人。
品牌擦亮,價值提升。2021年,高州荔枝品牌價值突破百億元;增城遲菜心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高達36.7億元。2022年,英德紅茶品牌價值爲37.18億元,較上年增加4.54億元。
好“牌”打響海內外,妙手落子“園中園”。聚力做強“粵字號”品牌,廣東還創新打造了現代農業產業園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廣東省鄉村振興文化服務產業園,重點服務全省農業品牌建設。
“園中園”深挖文化內蘊,讓更多農產品解鎖流量密碼。醉美稻田走秀讓廣東絲苗米彰顯“中國糧”自信;父親節“父愛如蘭”雲上音樂會讓四會蘭花傳遞“中國式花語”;地鐵專列上,“雷州覃鬥樂園芒遊記”農旅地圖讓覃鬥芒果“圈粉”更多都市消費者……
2022年6月13日,以“雷州覃鬥樂園芒遊記”爲主題的廣州地鐵6號線專列發車,爲大灣區人民帶來雷州芒鄉甜蜜故事。
廣東情懷:扣緊聯農帶農利益鏈
廣東以建設產業園爲契機,創新緊密型聯農帶農機制,明確不少於10%的省級財政資金以“折股量化”形式帶動農戶,着力構建多種農戶分享全產業鏈利益保障機制,帶動小農戶參與產業園建設,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甘霖無聲潤物,成果有目共睹。截至2021年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31個省級產業園共吸引返鄉創業人員4.8萬人,吸納農民就業78.9萬人,輻射帶動農戶104萬戶。園內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萬元,比建設前增長26.7%。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園義無反顧、真幫實扶,凝聚企業合力,增強“造血”功能。園企牽手農戶,蹚出了一條脫貧奔康致富路。
“一園帶百村千戶萬人”,雲安肉牛產業園在創建之初便確立了這一宗旨。脫貧攻堅期間,雲安區統籌各級扶貧資金6000萬元入股產業園,涵蓋全區7個鎮78個行政村,帶動有勞動能力貧困戶2377戶11853人。貧困戶每年有8%的穩定分紅收益,在園區務工每人每月工資2500元,種牧草、養肉牛、養蚯蚓,每戶每年可增收5000元以上。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親們”是產業園始終不變的牽掛;“促增收”是產業園從未停止的探索。新時代“山鄉鉅變”故事,正在一個個園區生動演繹——
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扣緊農企利益鏈。
“領分紅,過大年。”今年春節前,韶關市10個脫貧村原建檔立卡貧困戶286戶784人共享120萬元分紅。這是韶關生豬優勢產區產業園實施聯農帶農項目資金“折股量化”的成果。該產業園將省級財政補助資金1500萬元投入生態高效自繁自養場項目,按投入的8%進行保底分紅,其中19%分給村集體、81%分給農戶,切實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
老鄉變老闆,村民變員工,創業就業雙帶動。
“事業迎來了第二春!”從經營作坊到開辦公司,溫全章的“再創業”正得益於電白沉香產業園建設。過去,他位於沙琅鎮琅西村的家庭作坊僅有兩三臺機器加工製作線香;2018年成爲產業園實施主體後,在5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撬動下,溫全章註冊了公司,辦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購置了20多臺精深加工設備,吸納了一批村民當工人。
園區變景區,農房變民宿,美麗經濟富口袋。
“小村莊變成了大花園。”廣州花都空港花世界產業園在獅嶺鎮馬嶺村打造大型花卉產業綜合體,帶動一批文旅項目落地,馬嶺村黨支部副書記王樹堅見證了村莊蝶變。村裏約30棟閒置民居由企業統一開發運營,每月每平方米租金由過去的5-6元提升至12-15元,20年內每3年提升10%;舊廠房改造爲遊客中心,年租金上漲了91萬元,帶動集體收入大幅增長。
堅持“姓農”定位,聚焦“務農”主業;
秉承“爲農”初心,踐行“興農”使命。
蹄疾而步穩。奮進號角吹響南粵大地,“百園強縣、千億興農”的現代農業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勇毅而篤行。鄉村振興“趕考”路上,這一重塑鄉村產業格局的豪邁手筆,必將爲“廣東答卷”增添華麗篇章!(通訊員/段鳳桂 肖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