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由共青團“童心港灣”全國項目辦、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的2022年“鱘夢中華·童心繪畫”童心港灣生物多樣性科普主題活動在線上啓動。活動爲期兩個月,覆蓋全國300餘個“童心港灣”項目點超過5000名鄉村兒童和300名童伴媽媽,通過開展保護中華鱘的科普教育和保護中華鱘繪畫比賽,將鄉村兒童優秀繪畫作品發展爲公益產品,號召更多社會公益力量拯救瀕危中華鱘,保護長江生態。
據瞭解,長江分佈着白鱘、中華鱘和長江鱘着3種鱘類,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保護“長江魚王”中華鱘尤其重要。中華鱘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向來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但近十年來,中華鱘自然種羣規模急劇縮小,長江生態環境問題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
啓動儀式上,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羅勁榮在致辭中表示,爲共築中華鱘洄游長江的“鱘魚夢”和自然生態和諧發展的“中國夢”,國強公益基金會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聯合制定了“十年護魚”計劃,今年5月,國強公益基金會在湖北宜昌開展了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籌集資金超過百萬元,放流的666尾中華鱘目前已抵達長江口,存活情況良好。
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副書記、祕書長孟春表示:“鱘夢中華·童心繪畫”主題活動,正是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推動公益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讓孩子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提升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環境保護的關注,營造良好的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氛圍。”
“中華鱘和恐龍一樣古老,長三角形的腦袋,四根吻須,還有大大的鼻孔。”啓動儀式上,主辦方爲鄉村孩子們帶來兩節精心設計的線上公益課。第一節保護中華鱘科普課——千里“鱘”蹤,老師以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中華鱘爲切入點,用豐富的圖片、圖表等形式向孩子們介紹中華鱘的形態特徵、江海洄游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現狀。雖然隔着屏幕,但在科普老師生動地講述下,鄉村兒童、童伴媽媽和所有與會者都被中華鱘奇特的習性和外表所吸引,也直觀瞭解到長江流域生態系統面臨的嚴峻挑戰。
隨後,繪畫老師帶來生動有趣的線上繪畫課,引導孩子們對照圖片、視頻用線條逐一畫出中華鱘的形態特徵,鼓勵孩子們展開想象,爲中華鱘長出翅膀、變出彩虹紋路等,將學到的知識與感受用繪畫的方式大膽表達,形成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精彩畫作。
線上科普課程共設計三節,分別以千里“鱘”蹤、長江“鱘”夢、全民“鱘”動爲題,介紹中華鱘的形態和習性,生存之困與保護行動;線上繪畫課程共分四節,以專業繪畫技法,引導孩子們開闊思維,使用彩筆、卡紙、超輕粘土、廢紙團等,逐步創作出與中華鱘有關的生態保護創意作品。
後續課程將在廣東、湖南、甘肅等300個全國各地“童心港灣”項目點開展,並對繪畫進行收集,由主辦方對各地推薦的畫作組織評審,最終評出優秀繪畫作品予以表彰。
據悉,在團中央青年發展部的指導下,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中國青年報,攜手國強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面向留守兒童的“童心港灣”公益項目,目前已在全國17個省116個縣援建304個“童心港灣”,服務留守兒童近10萬人次,有效緩解了留守兒童的情緒問題,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圖/主辦方 文/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