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
曾經的高西溝山上光禿禿,溝裏亂石頭,年年遭災害,十年九不收。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歷屆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高西溝人以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水土、促進增收爲己任,戰天鬥地,徵山治水,將一個地表破碎、荒蕪貧瘠的窮山溝改造成了山清水秀、旱澇保收的“陝北小江南”,創造了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奇蹟,其成功經驗生動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
高西溝村“四任班子三代人”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生動彰顯了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和先鋒形象。爲了弘揚先進典型,彰顯榜樣力量,本報今天推出特別報道,與讀者一同見證高西溝村在黨旗引領下60多年的蝶變之路。
初夏,米脂縣銀州街道辦高西溝村綠意盎然,美景如畫。
高西溝村位於米脂縣城北20公里處,總面積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553畝,由40架山、21條溝組成,屬典型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作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先行者,從1953年起,高西溝村村民通過鍥而不捨的奮鬥,創造出土地利用“三三制”模式,經過四屆村黨支部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將一個生態環境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的窮困山村,變成了今日“高山松柏連成片,陡坡牧草綠油油,水庫清澈映青山,平展壩地喜豐收”的“陝北小江南”。進入新世紀,高西溝村黨支部大膽實踐,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致富之路。
什麼是高西溝經驗?高西溝經驗又意味着什麼?從三代人、四屆黨支部班子的“綠色接力”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徵山治水,齊心協力建家園
68歲的高治習是土生土長的高西溝村人,在他童年的記憶裏常聽父輩們抱怨,“多刨一個坡坡,多吃一個窩窩,不想卻是廣種薄收、越刨越窮”。因過度墾荒,加上土質鬆軟,高西溝村成爲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
痛則思變。爲了徹底摘掉貧窮落後的帽子,1958年,高西溝人在時任生產大隊隊長高祖玉的帶領下,決定不再墾荒,開始探索治溝治坡,徵山治水,改造家園。1958年大戰孫家梁山,全村男女寒冬臘月天汗流浹背、衣服凍成“鎧甲”,卻沒有一個人退縮;1975年冬,會戰廟梁山,所有黨員羣衆立下“山不平,人不撤”的誓言,苦戰十天十夜,硬是在山頂造出小平原。在治理窮山惡水的戰鬥中,高西溝人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發揚愚公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根據山勢、水土等自然條件,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原則和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溝、坡、樑、峁、澗綜合治理的思路,制定了發展規劃:山上緩坡修梯田,溝裏淤地打壩堰,建設水庫澆農田,高山遠山森林山,近村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陡坡險坬種檸條,封山禁牧護林草。
從1959年到1979年,經過二十年的綜合治理,高西溝40個山峁治理了34個、21條溝治理了15條,壩地全部實現水利化。高西溝由一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的貧困山村變成山清水秀、樹木蔥蘢、瓜果飄香的美麗鄉村,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農林牧全面發展,總產值達13萬元,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
在幾十年保持水土、生態建設的實踐中,高西溝人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堅持山、水、田、林、路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創造了林地、田地、草地各佔三分之一的土地利用“三三制”經營模式,把一個荒蕪貧瘠的窮山溝建成聞名全國的先進典型,被讚譽爲“黃土高原上的明星”。196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載《山區農業的生命線》,介紹了高西溝水土保持的經驗,同時發表社論贊揚高西溝人民改造山河、戰天鬥地的先進事蹟。1965年高西溝村被國務院命名爲“全國大寨式的典型”,被西北局授予“農業紅旗”稱號。1979年,高西溝村創造的“三三制”作爲一種經濟模式在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並在全省推廣。
經歷過徵山治水的老人們說,樹、梯田、壩地是高西溝村的三樣寶。但在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看來,高西溝村真正的寶,是60多年來艱苦奮鬥、勇於探索的高西溝經驗!聯產承包時,高西溝村頂着壓力,堅持“林不分、樹不砍、草不毀”,把1660畝生態林留歸集體管理,使這片生態林完好無損保留至今。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高西溝村先後產生過四屆黨支部班子,始終是凝聚和感召全村人精神力量的帶頭人,保證了發展規劃、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得以傳承與發揚。
牢記使命,行穩致遠謀致富
改革開放以來,高西溝村黨支部繼續堅守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帶領高西溝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從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入手,逐步把“三三制”模式發展爲“三二一”模式,即林、草、糧的用地比例爲3∶2∶1。從“三三制”到“三二一”,不僅是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更是產業結構的升級,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提高。
既要精心守護綠色家底,也要積極推動綠色蝶變。2006年,在一次農業技術培訓會上,姜良彪聽延安市洛川縣一名村支書分享當地發展蘋果產業帶動村民增收的經驗後,便邀請洛川縣的農技師到村裏勘察,發現高西溝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加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宜蘋果種植。2007年,高西溝開始嘗試種蘋果樹,村民剪枝、套袋,更新改造老果園。
由於村上沒有企業,農田分散,村上決定因地制宜,把栽植果樹作爲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通過培育有機蘋果種植基地、電商助力等途徑打響了高西溝山地蘋果品牌。同時,還積極探索適宜本地栽種的其他水果和經濟作物的種類,走多種經營的路子,提高農民收入。
“蘋果不甜不要錢!”5月29日清晨,村附近的集市上,高治宏夫婦起了個大早,將蘋果、梨等水果在攤位前一字擺開。“我父親今年92歲,當年參加打壩、修梯田時,生產大隊發了黑麪饃饃,他捨不得吃,拿回來給我。”高治宏感慨地說,如今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裏有40畝果園,種了蘋果、梨、葡萄等,年收入能有10多萬元。
村民高錦武家的院牆上掛着一塊“五星級旅遊接待戶”的牌匾,這是他家致富的希望。“因爲我飯做得好,看到村裏常有遊客,2010年就開始經營農家樂,最多的一年掙了8萬多塊錢。”高錦武高興地說。
近年來,高西溝依託本村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形成2300畝生態林,包括660畝松柏林、1000畝經濟林。還建成水庫、水土保持成果展覽室、黨建展室等。在這裏,遊客不僅能進入林區自由採摘蘋果、大扁杏、葡萄等應季水果,還可以體驗住土窯洞、吃農家飯、幹農活等,領略厚重的黃土風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西溝作爲全市鄉村振興示範村,村黨支部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團結帶領高西溝村民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不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與時俱進發展農村事業,在美麗鄉村建設、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旅遊開發、生態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
環境美了,口袋鼓了,笑容多了。如今的高西溝“層層梯田盤山頭,陣陣果香飄滿溝”,現有林草地4800畝、高產農田777畝、果園1000畝,全村荒山治理程度達78%,林草覆蓋率達70%。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1.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860元,全村實現了山青、水秀、村美,人與自然和諧、人民生活小康的目標。高西溝村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法治文明示範村”“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區”“國家森林鄉村”“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等榮譽稱號。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打造蘋果採摘園、盤山梯田觀光等生態農業景觀,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產、村、人’和諧、‘居、業、遊’共進,全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高西溝駐村第一書記常靜說。
薪火相傳,強基固本促發展
高西溝村黨支部在治理窮山惡水的壯舉中逐漸形成了不屈不撓、敢叫天地換新顏的雄心壯志和必勝信念,培養了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過硬作風,並在新老班子交替中傳承發展。
第一任村黨支部帶頭人高祖玉敢想敢幹,科學規劃,雷厲風行,帶領全村人民填溝打壩,修梯田,植樹種草,實現“三三制”治理目標。並對年輕幹部進行知識教育,傳授發展思路,指點工作不足,使得年輕幹部能及早轉化角色、熟悉業務。艱辛卓絕的治理實現了高西溝人的夢想,也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接班人。如今,第四任黨支部書記姜良彪,把實事求是與大膽超越相結合,帶領全村黨員羣衆繼續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在產業上求突破,在增收上做文章,大力發展旅遊業和多種經營,形成“三二一”生態經濟結構,走出了旅遊發展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路子,使高西溝的發展翻開新的篇章,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信賴。
生態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基礎設施建設齊頭並進。“今年以來,我們千方百計壯大村集體經濟,擬建分佈式光伏發電站,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改善提升村民人居環境和文明程度,家家戶戶修建水廁,新建公共廁所,搞‘廁所革命’。”談及半年多來的努力,姜良彪底氣十足、信心滿滿。
底氣和信心,來自高西溝人幾十年來堅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生態環境,走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良性循環路子。姜良彪表示,下一步,村上將逐步把空白地、退耕地全部栽種常綠樹種和景觀樹種,不僅實現綠化,還要實現美化,在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方面,將對現有蘋果園進行提質增效,從技術方面提升高西溝山地蘋果、小米雜糧品質,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打造高西溝山地蘋果、小米雜糧品牌,堅定不移貫徹“兩山”理念。
今年初,米脂縣委十九屆二次全會上,決定全面複製推廣高西溝經驗、全域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治理,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梯次推進”的思路,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壩治理和生態修復,統籌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今年全縣計劃建成首批29個生態治理樣板村,形成以高西溝、柳家窪爲代表的山水相連、景田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村,以馬家溝、申家溝爲代表的米脂小米、山地蘋果特色產業示範村,構建特色生態治理和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發展目標,讓“高西溝經驗”惠及更多百姓。
“高西溝村黨支部將繼續團結帶領高西溝廣大羣衆發揚高西溝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徵山治水的創業精神,堅定信心、解放思想、苦幹實幹、再創輝煌,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以小米、山地蘋果和農業觀光爲特色的鄉村生態旅遊發展道路,讓高西溝的綠水青山變成實實在在的金山銀山。”姜良彪說。(記者 馬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