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公益綜合報道】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1個部門聯合發佈《“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1月11日上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司長歐曉理、教育部發展規劃司負責人晁桂明、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常海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潘偉、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健康司司長宋莉等介紹了《規劃》的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據歐曉理介紹,《規劃》將整個公共服務體系按照基本與非基本進行分類,以政府在服務供給上的不同權責作爲邏輯主線,系統謀劃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九個領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設計了22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有7項,預期性指標有15項。
他表示,總的來說,“十四五”時期,對於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就是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推動提升均等化水平,讓各地享有的服務水平差距明顯縮小。對於非基本公共服務,要積極推動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參與,圍繞托育、學前教育、縣域普通高中、養老、醫療、住房等六大領域,快速增加人民羣衆負擔得起的普惠性服務供給,供需矛盾明顯緩解。對於生活服務,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引導品牌化標準化建設,高品質多樣化的服務供給不斷豐富,既促進消費、滿足羣衆需求,又爲今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蓄勢儲能。
《規劃》將如何迴應老齡化大背景下老年人對公共服務體系的需求?李邦華表示,《規劃》從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角度,對兜底性養老服務、普惠性養老服務和生活性養老服務進行了分類指導,更加有助於我們精準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明確政府、社會和市場在發展養老服務中的不同職責定位和功能作用。
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務,既是《規劃》明確部署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方面。晁桂明表示,教育部將重點從三個方面加快推進,包括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大力提升縣域普通高中整體質量。
《規劃》提到“幼有所育、病有所醫”。對於公衆普遍關心的兒童健康保障及教育問題,宋莉談道,保障兒童幼有所育、病有所醫是民生之關切,關乎兒童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和民族未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堅持衛生健康事業公益性,不斷強化兒童健康服務與管理,努力保障兒童幼有所育、病有所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