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案例描述了天府新區數字城市項目依託數字孿生底座、智慧城市規劃、智慧政務、智慧防汛等方面着手建設、打造智慧化管理數字孿生系統,建設與現實城市一一映照的虛擬孿生城市,在數字化的空間平臺中徹底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城市要素間更深層次的互聯互通,有效賦能各類創新應用場景的智慧化,從多維度推動城市的協同包容發展。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在上海揭曉,天府新區支持的成都市獲得宜居和包容大獎。
當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成爲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需要智慧化手段,平衡自上而下的建設導向與自下而上的市場抓手,需要引入新技術,推進空間治理水平提升。天府新區(成都)推出智慧規劃平臺,打造將公園城市的一張藍圖繪製到底的繪圖筆,建設宜居包容之都。
案例正文:
興隆湖、麓湖水城、鹿溪河生態區、天府公園……“顏值”極佳,早已成爲外界對天府新區認知的“共識”。走進天府新區的“內裏”,天府新區第一污水處理廠、成都超算中心、天府CBP城市展廳依次展開,呈現天府新區“顏值”之外的“實力”一面。
要協同好多個區域與數據,發揮先行示範效應,離不開每個部門、每個位工作人員的規劃與努力,也離不開城市背後的科學力量——天府新區數字城市項目。
雲從科技技術人員表示,這讓城市管理者可以做到“五個最”:在最低層級、最早時間,以相對最小成本,解決最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應,達到線上線下協同高效處置一件事。
據瞭解,基於雲從科技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天府新區數字城市項目主要由1+N板塊組成,具備天府大腦、智慧防汛、智慧規劃、智慧政務等模塊,可以實現態勢感知、智能預判、統籌調度以及人機協同。這使得管理者可以通過“天府大腦”運用實時在線的數據,來幫助城市管理者及時精準地發現問題、對接需求、研判形勢、預防風險。
數字孿生的核心:“天府大腦”
2021年1月,雲從科技與天府新區合作,共同建設天府新區數字城市項目。依託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雙方在數字孿生底座、智慧城市規劃、智慧政務、智慧防汛等方面着手建設,打造智慧化管理數字孿生系統——“天府大腦”。
2021年底前,將建成1個絕對中樞(天府大腦)、2個重點示範區域(天府總部商務區、成都科學城)、4類重要民生應用場景(民生服務、城市管理、生態治理、產業保障等4大類16個細分應用場景)和千個網絡基站。
針對當前城市管理平臺分散、平臺多、網站多、運營單位多,引起的數據呈現不全面、不統一、不及時,進而造成的問題洞察深度不足、資源綜合調度效率低、城市管理成效驗證週期長、管理調度不統一的問題,天府新區打造了綜合樞紐數字孿生平臺——“天府大腦”,通過對各類數據資產進行盤點、抽取、採集、轉換、清洗,形成一圖統覽和一網統管兩大核心主題。
數據層面上,天府新區已建成564平方公里的數字孿生城市信息模型,其中90平方公里爲中等精度建模,其中30平方公里爲高精度建模,將三維場景進行實時渲染,並且輸出高分辨率穩定幀率的畫質,支持實時光源、大氣霧、高度霧以及24小時晝夜變換,大氣渲染和自動光照變化的等模擬真實肉眼看到的真實世界的效果。
應用層面上,天府新區綜合樞紐數字孿生平臺支持不少於8個城市運行監測主題的可視化包括智慧規劃、智慧工地、智慧科創、智慧出行、智慧生態、智慧防汛、智慧應急、智慧管廊、公園城市等,具備多樣化的數據加載與渲染能力,構建全新的CDO城市運行模式,將與實體城市“孿生“的數字空間儲存在城市大腦,未來將開放給更多部門進行使用,實現更多的城市運行監測主題的可視化。
智慧防汛
天府新區地處成都平原南部邊緣地帶,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境內水網密佈,降水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855.8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佔全年總降水量83%,洪澇災害主要類型爲江河洪水、城鎮內澇、山洪泥石流和水庫度汛安全四類。2018年至2020年汛期,天府新區出現區域性大暴雨10次、區域性特大暴雨5次,錦江、鹿溪河等重要流域超保證水位8次、超警戒水位11次,水庫超汛限水位37次。
當前,天府新區防汛減災工作面臨以下難題:一是監測感知能力不足,監測系統尚未實現天府新區所轄流域全覆蓋,且部分監測站點監測手段落後;二是決策輔助智能化水平不高,汛情監測、預判預警和決策指揮缺少技術支撐;三是調度支持和服務能力不強,工程、設備及監測、監控系統相對分散,自成體系,沒有形成功能互補有機結合的整體。
隨着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全面部署,天府新區充分整合應急、氣象、水利、交通、住建、國土等方面監測預警信息,通過數據匯聚、模型計算、智能研判等手段構建智慧防汛系統,爲汛情態勢感知、預警預報、風險分析和應急響應等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決策輔助,促進防汛工作轉型發展,提升整體治理能力,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數據顯示,系統在2021年汛期,調度巡查監測、排險搶險人員4510人次、車輛972臺次、機具46臺次,聯動排查處置防汛隱患20次,指導轉移安置羣衆2250人。
讓城市更智慧
當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正成爲推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城市全生命週期管理理念需要智慧化手段,平衡自上而下的建設導向與自下而上的市場抓手,需要引入新技術,推進空間治理水平提升。天府新區(成都)推出智慧規劃平臺,打造將公園城市的一張藍圖繪製到底的繪圖筆,建設宜居包容之都。
爲針對性地解決目前傳統規劃模式中的諸多痛點、難點,天府新區着力打造側重於數字城市智慧規劃應用和服務平臺,推出建設現狀評估、規劃評估、方案分析、專題分析、駕駛艙等子系統,打造智慧化的全新規劃模式。
以智慧規劃平臺爲例,它集成了天府新區過去、現狀和未來與城市規劃建設相關的信息,一期建成有覆蓋天府新區直管區範圍內90平方公里範圍的優於5CM精度的傾斜攝影實景三維空間底板,多批次遙感影像,多比例尺、全要素電子地圖、DEM等,可以查詢調閱近十年來城市的歷史信息,該系統可以提供數據共享、模型計算、業務互通、信息可視化的能力,全面瞭解城市現狀運行狀態,通過建設智慧規劃評估模擬系統,對規劃方案和建築方案模型實行實時計算分析,引領天府新區智慧城市、公園城市建設。
智慧政務
天府新區推出智慧政務,以“一橫、一縱、一跨”爲核心思路,創新打造以“審批即服務(Examine&approve-as-a-Service)”爲內核的全新服務/治理體系和方式。
橫向覆蓋整個天府新區政務服務領域,以全區一盤棋的思路將統籌統建貫徹到底。夯實區內事項標準同源、電子證照統一、電子印章通用(簽章)等共性基礎能力;通過區塊鏈、多方數據安全計算、聯邦學習等新技術,推動各部門政務數據和市場化平臺可信數據有效融合,創造政務數據應用新價值。
縱向貫穿省、市、區、街、居一體化服務總線,通過城市大腦大數據治理和人工智能,將諮詢、辦事、評價、訴求、社區服務和園區服務繪製爲多維度知識圖譜,串通個人、企業全生命週期形成多階段主題式服務;打通上級數據壁壘,發揮街、局互通互認、協作調度、全程網辦和全區通辦作用;逐步推動接件及受理的智能化,實現人機結合的新政務服務模式。
一跨即實現跨區、跨市、跨省多級分段服務模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將區內外各方政務服務成員及公共服務成員組建成共識聯盟體,細化接件(預審)、受理、審批、辦結、現場勘查、公共服務等環節,結合不同區、市、省的協作互認開放程度及羣衆和企業相關的信用評定,智能匹配相應跨省通辦的服務能力。
最終,天府智慧政務實現“網上辦理、受理零見面”、“信息共享、申報材料零提交”、“自動比對、審批(核)零人工”、“主動送達、領證零跑腿”、“全程留痕、紙質材料零歸檔”的“智慧審批”“五個零”服務目標,辦事羣衆只需攜帶手機及身份證即可辦理業務。
2021年10月15日,被譽爲智慧城市領域“奧斯卡”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在上海揭曉“2021世界智慧城市大獎”中國區獎項,雲從科技攜手天府新區助力的成都市參評項目,在“宜居和包容大獎”中國區決賽中奪得冠軍,並將代表中國繼續競爭世界區獎項。
案例評點:
人機協同是人工智能的必然趨勢,機器通過算法、儲存、搜索、判斷、計算等過程形成的形式化智能決策,人通過直覺、學習、經驗、知識、推理等形成的意向性智能決策,兩者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天府新區數字城市建設基於人機協同操作系統,打造感知、認知、決策閉環的人機協同體系,構建“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經濟形態,對成都建設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公園城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許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