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將在中國武漢舉行,同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也將在雲南昆明舉辦。這兩大國際性會議在中國的承辦,足以彰顯中國一直以來堅持與世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大國擔當。環球網公益頻道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專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教授,展開可持續發展、守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綠色發展話題的討論,共同探索未來綠色發展趨勢。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具成效的國家之一
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基本實現了生物多樣性的全範圍系統保護。目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已經上升爲國家戰略,被納入國家頂層設計。相關的法規制度逐步完善,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過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措施,我國重要的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社會參與度和公衆意識得到明顯提高。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裴盛基教授稱:我國生物多樣性科研與保護實踐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績,特別是在物種、植被調查、志書編寫、生物多樣性起源、演化、生物分佈、受威脅物種及對全球變化響應等基礎研究和生物多樣性平臺建設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績。中國通過締結多項生物多樣性相關的國際公約和協定,已經完成了從重要參與者向積極貢獻者的履約角色的轉變。在許多業內專家眼中,中國已然成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最具成效的國家之一。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即將在中國昆明舉辦,也證明了這一點。作爲東道主,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環境大國,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越來越具有話語權。
中國正在向世界輸送中國經驗和方案
在之前的環境保護中,中國面臨着如:碳排放、環境退化、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流失等危機。這讓我們逐漸認識到:如需解決這些問題,還得從自然界去尋找方法。
裴教授作爲一名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專家,和大多數中國科學家們一樣,一直努力在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做貢獻,八十歲高齡仍然奮鬥在一線。
對於昆明綠色發展,裴教授總結了以下五條內容:
一、關於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亮點,保護區建設在滇西北三江並流區,高黎貢山橫斷山區,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區都是世界級的生多寶庫,物種生態系統保護完整取得很大成效。
二、野生藥材人工栽培成效突出有效減輕對生多壓力,如天麻,石斛,砂仁,重樓,白芨,黃精,燈盞花,草果,龍血樹,烏頭等名貴野生藥材人工種植取得很大成績,有效減輕對野生植物的壓力,同時爲貧困山區扶貧作貢獻很大。
三、雲南森林保護植被恢復對碳中和碳匯作出很大貢獻,如干熱河谷幾百年荒山坡如今已披綠裝。
四、生多主流化方面,企業作出貢獻的典型,近幾年北京植物醫生生物科技公司表現突出,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年年都出資數百萬到千萬元,支持高山植物保護,在麗江和西雙版納長期支持農村生物多様性保護,爲企業起到示範作用。
五、綠色植被對碳排減,碳中和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就不同植物的碳吸收貢獻而言,常綠植物比落葉植物大,闊葉植物比針葉植物大,叢生竹比散生竹大…
裴教授也在採訪中舉了做的比較好的案例,比如浙江安吉的竹林,具有固碳量大、生長週期短等諸多優勢。毛竹從竹筍破土到長成新竹,只需56天,平均生長到13.8米高。不僅快速成熟,可以連續擇伐,而且採伐過程中對生態系統影響很小。同時,安吉也是全國首個“竹林碳匯試驗示範區”。
還有在裴教授倡議下,中國化妝品品牌植物醫生,於2017年立項的“生物多樣性-高山植物保護行動”,截止到目前爲止,在雲南省境內恢復了高山生態環境5590畝,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發展綠色經濟開發高山植物的經濟價值,不斷將優質的高山植物護膚產品推向海外,於2018年成爲全球環境基金(GEF)和中國生態環境部ABS試點企業,同年應邀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4)。聯合發起了全球首個植物學專項獎——吳徵鎰植物學獎。2020年10月在聯合國大樓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啓動植物醫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作爲中國化妝品行業在聯合國設立的第一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
裴教授認爲,中國這些年在認真履約《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的同時,加大保護力度,成效顯著,可以爲世界生物多樣性和溼地保護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綠色發展惠及全人類需要更多國際交流
中國通過分析當前的生態系統狀況,着力推進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碳中和、無廢城市、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展,從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爲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裴教授認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惠及全人類的公益事業,其保護工作應該全民參與,其中最大的羣體是三個羣體:
第一個羣體,就是直接受益者,比如藥企、、化妝品行業、食品行業等等。企業在製造生產過程中,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材料、再生產加工的企業。
第二個羣體,就是農漁牧林產業。
第三個羣體,就是一般廣大消費者,要讓廣大的消費者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裴教授從自身專業角度分析,生態保護目前需要一個是加強生態系統管理,華夏5000年文明,有着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生物多樣性知識,從《山海經》到《本草綱目》,書中記載着成千上萬種動植物的體貌特徵、習性、分佈區域甚至經濟價值和使用功效。
在我們追求國外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的同時,我們逐漸意識到,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生物多樣性知識,特別是生物專業相關的傳統知識,更加需要得到人們的重視。保護好傳統知識,間接的就是保護物種。
以裴教授近十年的海外工作經驗來看,我們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國外學習交流。裴教授以印度舉例,印度在全國建立了生物多樣性的數據庫,建立社區生物多樣性註冊登記制度,印度有200萬個社區,目前已經有2萬個社區已經做完登記了,這對於主動保護非常重要。而我們國家目前還沒有這個制度,裴教授認爲,綠色發展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農村社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於全球糧食安全、種植資源保護、社區生計發展和鄉村振興都具有重要意義。
應該像我國中草藥資源普查一樣,摸清我國生物資源“家底”,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
實現碳中和 生物多樣性將起到重要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標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作爲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裴教授認爲,實現碳中和,一是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減排;二是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溼地等,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植物也將成爲實現碳中和的一樣“利器”。國際上的科學家也達成了共識,要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全球氣候問題,就是以自然爲基礎提出解決方案。這裏就需要科學家和當地人一同選出一批固碳的“明星”植物,優先進行綠色發展,早日實現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