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先扶智,扶智先扶師 青椒計劃聚焦特崗教師培訓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既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而在教育扶貧工作中,廣大鄉村教師的培養對於鄉村教育質量提升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爲了幫助鄉村青年教師快速成長,讓更多的青年在鄉村地區“下得去、留住的、教得好”, 由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北京師範大學、滬江“互加計劃”聯合國內教育公益機構、企業、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於 2017 年 9 月,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的指導下,發起了“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 簡稱“ 青椒計劃”。 

今年,“青椒計劃”重點聚焦“特崗教師”,將有針對性地服務於特崗教師羣體。以“新木桶理論” 爲指導,以互聯網爲手段,以偏遠貧困地區的青年教師、特崗教師爲服務對象,以專業課程、師德課程、分科課程爲基礎,爲入職 1-3 年的鄉村青年教師提供爲期一年的系統性培訓。

友成基金會常青基金副主任甘琦對記者講述了青椒計劃的緣起,“其實青椒計劃脫胎於雙師教學這樣一個項目,2010年我們做的常青義教項目動員鄉村老教師做班主任培訓、課堂管理,還有校園文化營造一些列工作,到2013年隨着互聯網的接入以及慕課的發展,我們開始把人大附中的初中課程錄製下來,投遞到鄉村中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跟蹤觀察,我們發現鄉村中學的孩子數學平均成績提高了近20分,所以互聯網的方式是彌補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甘琦說:“我們發現雙師教學項目不僅對孩子的成績提升有所幫助,對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同樣顯著,於是我們就想能不能單獨做一個針對鄉村教師的互聯網培訓項目,這就有了青椒計劃。”

青椒計劃一定程度改變了傳統教師培訓定時、定點、定員、定編的培訓模式,一方面讓鄉村教師靈活掌握學科資源,另一方面也把頂尖的教師培訓資源送到了鄉村教師的手上,同時也通過學習社羣、助教的始終陪伴讓鄉村教師感受到溫暖,給他們幫助和鼓勵。而一個鄉村青年教師真正成長起來,將會帶出一批好學生,進而真正推動當地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雲南富寧縣木央鎮木令小學教師張慶平談及自己參與青椒計劃的親身經歷感觸頗深,“我是一名特崗教師,我的家在大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在鄉村小學因爲教師資源有限,但很多時候老師都要全面發展,要會教語文、數學或者科學、道德法制等等,可是老師並不是對這些專業都精通,就需要通過後期的培訓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業務能力,這是青椒計劃給我最大的作用;其次,項目中的講師除了在教學技能上培訓我們之外,也一直在給我們鼓勵,增強我們的信心,也讓我覺得我能做好一名人民教師;最後,通過青椒項目我也結識了一羣和自己一樣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互相交流,彼此支持,我感覺自己並不孤單,還有那麼多人在和我一樣努力奮鬥着,給大山裏的孩子傳授知識,讓他們走出去。”

“而之所以要堅持採用視頻直播的形式對特崗教師進行培訓,主要是因爲慕課最初的動力就是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都能夠方便的學習到知識,並且大家能夠互動學習、探討,但實際教學中互動是最重要的,我們把原來單向的視頻授課變成直播授課,可以及時交互就能夠就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在線的討論,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也發現原本一個小時的課程,經常因爲大量的提問、討論會延長成兩個小時,也就看到了直播對於學習的強大效果。”友成基金副祕書長苗青補充說。除了關於學習的互動之外,培訓之餘青椒學員們間也會互相交流生活、工作,相互鼓勵。這些互動中,由往屆優秀“青椒學員”組成的助教們擔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積極的作爲當地的聯結者無私地爲渴望成長的“青椒”老師們服務、分享與支持。

此外,今年的“青椒計劃”中有個很重要的改變,甘琦說,“我們之前的線上教學直播是一個平臺,打卡又在小程序上,學員的作業提交在另一個軟件上,總體需要三個平臺,很不方便,有了華爲WeLink後,我們就在上面開發了一個青椒計劃小應用,把以前需要的功能集中體現,老師們就可以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整個學習計劃。”

最後一段昇華下,如科技的價值爲他們帶來無法替代的價值,是陪伴、是成長、是希望,助力他們的夢想實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