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29日上午,“千秋堂清明公益集體代祭”儀式,在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十二生肖廣場進行。在場六位墓園禮儀人員默哀、獻果、敬酒、誦祭詞,有條不紊地展示了一場祭祀儀式,爲市民代祭,以彌補他們不能親自祭掃的遺憾。
今年清明,亦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3月23日重慶市民政會議明確規定:全市骨灰寄存堂、骨灰塔陵園等相對封閉的室內祭掃場所暫停現場祭掃服務,公墓(陵園)嚴格實行預約、限量、分時、錯峯祭掃。
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有全市最早的骨灰存放堂——千秋堂,現存放有骨灰15000餘個。疫情防控期間,許多市民錯過了傳統的春節祭祀,又將錯過今年的清明祭祀。爲此,該館決定爲在千秋堂存放親人骨灰的所有家屬舉行一次特別的集體公益代祭,彌補親人不能親自到場祭掃的遺憾,及時傳達對親人的緬懷哀思。
“除了集體公益代祭,我還在網上給逝去的親人點了蠟燭、獻了花。”市民徐女士說:“雲祭掃真的很方便,不僅註冊免費,還可以給親人點歌,寫寄語,真的很不錯。”
據瞭解,爲滿足市民居家悼念需求,該館除了集體代祭外,還在清明節前推出免費“雲祭掃”服務,市民在該館微信公衆號註冊成功後,親屬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網上採取獻花、點燭、遙寄祝福語等方式緬懷逝者,在雲端表達思念。
“祭掃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情感的表達,人們表達對已逝故人的哀思可以有多種方式,作爲一種新興的祭奠方式,網絡祭掃既是對傳統祭掃方式的有益補充,同時也爲人們樹立文明祭掃的觀念起到了促進作用。”重慶市石橋鋪殯儀館相關負責表示。
祭奠於儀,追思於心,這個清明節,疫情阻隔了祭掃的路,但並不能阻隔人們對親屬的思念緬懷深情。重慶市民政部門倡導“網上祭祀、居家懷念、綠色環保”的祭祀方式,特殊時期保護好自身和家人健康安全,亦是親友對逝者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