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在廣州市第75場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疫情防控專訪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受了媒體專訪,就廣州疫情是否會出現“反彈”、如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怎樣做好復課後的防控等社會公衆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迴應。
記者:近期,廣州出現了多例境外輸入病例的關聯病例,是否說明廣州疫情有反彈?
鍾南山:
關鍵詞是“關聯”。境外來的人,無論是什麼身份,一般都有很多密切接觸者。這些人不一定是中國人,正說明我們應該要重視這些密切接觸者。
什麼是反彈?出現大羣體的暴發是反彈。廣州能及時發現,是好的。傳染性疾病,根本沒有界限,只要是外來的,肯定會有感染。早發現絕對是好事。任何地方都有密切接觸者,廣州採取措施比較早,這是好事,我不認爲是反彈,而是及早發現的做法和結果。
記者:當前,廣州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鍾南山:
現在廣州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以前都是在家上課、辦公,現在復工復產復學意味着接觸會增加,會帶來更高的危險。只有搞好防控才能復工復產,否則復工復產沒幾天又出現問題,那麼復工復產就沒有意義。
如何處理復工復產和防控的關係?這是不容易的,是一步一步走的,考驗我們的組織力等各種能力,還考驗我們的醫療防治水平,這些都需要一步一步來摸索,需要小心謹慎。但是這一步一定要往前,不能一直採取謹慎的辦法,否則對經濟和人民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傷害,不能因爲出現一例、幾例病例就走回去。防控最重要的是個人的防控,我們還是要堅持往前走,過程中出現一個或幾個病例,我們很快發現、很快處理,有個別感染者我並不覺得奇怪,要做的是把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整個社會的進程還是要往前走。
目前,我們在從來沒有進行過的實踐中找答案,我們從社區開始就早防控早隔離,前期做得很好。
記者:在境外輸入風險增加的情況下,下月即將開始復課的中小學將面臨哪些壓力?同時,廣州地區不少大學都有大量留學生,開學後該如何防止他們回來後引發輸入性以及聚集性風險?
鍾南山:
復課的核心問題是學生的聚集,這意味着學生會近距離待在一起。所以,在我看來,復課的前提是,首先學生沒有感染或感染後恢復很好;其次,需要考慮的是學生上課的距離,課室裏的學生上課需要拉開一定距離。
只要滿足這兩個條件,我認爲可以復課。若是一定要發病爲零再復課是不現實的,短時間內也難以達到。另外,學生的個人習慣很重要,平常下課後不要聚會,注意個人衛生,學生家長也要注意防護。
從目前世界疫情形勢來看,留學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羣體,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疫情還很難估測。所以,留學生及其密切接觸者一定要通過常規檢查沒有問題後,才能同意其回來上課。
記者:近期廣州在對高風險航班進行排查並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時發現了境外輸入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您認爲是否還需要加大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排查力度?應該如何排查?
鍾南山:
某個航班發現比較多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我並不覺得奇怪,可能來源地是疫情高發區。因爲此前忽視了,只要重視了無症狀感染者就可以,他們畢竟是少數。現在的做法,是主動盤查,重點關注從疫區來的人員以及密切接觸者,也需要主動排查。在整個廣州全面普查沒有必要,花費的代價過大,畢竟無症狀感染者只是少數。
記者:目前廣州在境外疫情輸入防控過程中,實行全流程閉環管理,您認爲結合當前廣州的疫情形勢,是否需要一套可持續的、常態化的社區羣衆自我防護體制?
鍾南山:
經過這次疫情之後,我認爲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觀念都會隨之改變,人們會自覺產生防護意識。對中國來說,最大的疫情防控經驗就是羣防羣控下到社區,所以在疫情之後,社區自發的防控體系發展形成一套成熟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但這套手段不是冗長煩瑣的,不會讓居民的自由活動受到限制,也不意味着口罩要一直戴下去。最重要的是,隨着疫情過去,人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在公共場所不要大聲講話,要勤洗手、不吃野味等。
記者:有專家認爲,從全球看,新冠病毒在今年甚至今後幾年都無法完全消滅。您是否認可這樣的判斷?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將要對目前的疫情應對方案做哪些調整?
鍾南山:
任何專家都不能預判。新冠肺炎的疫苗,全世界都在爭分奪秒、日夜加緊地研發。我絕對不相信自然免疫,這是幾十年前的觀點,應對疫情更要靠疫苗。
會不會再出現?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爲干預。這次可以鮮明看到,我們國家的社會體制有這個能力,兩個星期封城,3月底就回到原來的狀態,就是一個月的時間。現在很多國家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已經5個星期了還是高峯。所以,人爲的干預,特別是政府的強力干預,決定了這個病是否大暴發。
會不會再發生?今年秋冬還有沒有可能復發?有這個可能。現在新冠肺炎的中間宿主還是搞不清楚,它比SARS的傳染性強得多,病死率沒那麼高,但是我不相信明年初還會出現目前的狀況,因爲我們已經有積累的經驗、預防的辦法、早期診斷和早期隔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