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的榮譽都是大家集體的榮譽,我個人的榮譽都是代替大家領的”。面對記者的採訪,長沙理工大學駐湖南新寧縣梘杆山村扶貧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宋劉斌說。
自小在城市長大的宋劉斌對農村有點陌生,來梘杆山村之前心裏多少有些忐忑。但是一到村裏便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多年的科研和行政工作經驗讓他習慣性地先了解村裏整體情況,總攬全局。梘杆山村由原梘杆山村和原官田村合併而成,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轄1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410戶,總人口143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456人。原官田村坐落於高山陡嶺,平均海拔高度約爲700米,居民常住區地質鬆軟,大部分房屋爲土木構建,且修建時間較長,危房較多。村裏集體經濟發展落後,產業佈局零散,沒有形成規模。
對於村裏的情況,宋劉斌因地制宜提出要“在黨建引領下,一手抓文化,一手抓產業。”
高校扶貧,充分發揮村民專長
要扶貧,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宋劉斌首先想到的就是“走出去,請進來。”“我們是省派單位,是帶着資金帶着力量過來的。”扶貧隊本身的農業知識並不豐富,所以宋劉斌邀請了省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來到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科學種植,對有志向發展產業的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組織他們去外地考察學習,借鑑先進經驗,增長信心。當然,還有外出打工的有能力的年輕人,農村要想徹底脫貧而且不返貧,他們纔是真正的有生力量。
水廟鎮梘杆山村是新寧臍橙的最早種植地之一,但是近些年發展並不好。通過分析,宋劉斌認爲技術薄弱、銷路不暢、規模不興是主要原因。村裏還有大面積沒有開發的土地,宋劉斌決定把土地利用起來發展生態臍橙園。要發展生態臍橙園,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是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經過了解,何順兵和楊鎮維進入了宋劉斌的視野。
何順兵原先在外打工,聽說村裏來了扶貧隊,就立馬回村了。這樣一方面方便照顧母親,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扶貧隊的東風,在村裏創業。宋劉斌找何順兵聊過之後,得知他家裏是臍橙大戶,有種植臍橙的技術和經驗。楊鎮維是村裏的年輕人,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畢業後在外創業失敗後回鄉,經常幫村民們介紹各種各樣的業務,口才很好,村民在他身上嚐到了甜頭,對他很是信服,在村裏影響力較大。宋劉斌瞭解何順兵和楊鎮維的情況以後,當即決定讓他們倆強強聯手,把村裏的臍橙種植搞起來。臍橙種植基地目前擁有150畝高山生態臍橙園和450畝臍橙老園,其中450畝臍橙老園今年預計產量達150多萬斤,可實現產值超過200萬元,能確保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開墾、管護等方式增加收入。
除此以外,宋劉斌還因地制宜引進了“鴨稻共生、酵素種養”技術,發展高標準有機水稻,生產高品質的有機糙米。爲此,宋劉斌充分利用山上梯田擁有好山好水的天然優勢,流轉出了70畝梯田用於種植高標準有機水稻。爲了將這些梯田利用好,宋劉斌決定把水渠、田埂等基礎設施修好。當時,全村老少都參與到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一些六七旬的老人都拿着工具一起參與勞動,大家的熱情已經被徹底帶動起來了。經過此前生態臍橙園的嘗試,何順兵的思路也被徹底打開,這次又擔任了水稻種植基地的致富帶頭人小組負責人,幫助村裏管理種植水稻。按照前期規劃,水稻種植基地擁有山上70畝山下30畝共100畝健康環保的高標準有機水稻和500畝綠色水稻,其中100畝高標準有機水稻加工生產的糙米售價可超30元一斤,可以爲村集體經濟實現超過50萬元的收益。
農產品的品質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要拓寬市場。扶貧隊發揮長沙理工大學智力優勢,依託人才和科技暢通銷售渠道。學校藝術學院師生將品牌聯合創新工作室開到村裏的田間地頭,進行產品包裝、商標設計、品牌的策劃與推廣,爲產品“提顏值”;計通學院師生爲產業扶貧定製電子銷售平臺,打通產業扶貧最後一公里。
農產品種出來了,顏值也提升了,接下來就看如何銷售了。一開始,30多元一斤的糙米讓很多人難以接受,銷售工作一時陷入了停滯,但很快長沙理工大學知道了這件事,認購了58萬餘元的糙米,發放給教職工,幫助村裏解決了燃眉之急。之後,在學校的宣傳下,銷路慢慢打開了,一些公司和老師也開始認購,到目前,糙米已經全部銷售完畢。作爲“以購代捐”校農合作的試點,宋劉斌帶領大家成立了梘杆山村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大力推進消費扶貧。長沙理工大學先後與新寧縣簽訂了兩輪消費扶貧,第一輪消費扶貧簽訂的協議金額908萬元,第二輪800萬元。目前兩輪消費扶貧一共完成了1600多萬元。村支書楊忠祥感動地說:“有長沙理工大學在這裏,我們發展產業有底氣。”
知恩圖報,時刻不忘更需要幫助的人
爲了扶助村裏的貧困戶,宋劉斌又成立了扶貧車間。村民在車間裏從事筷子篩選和軍訓服裝製作的工作,不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可以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小孩。扶貧車間每半年組織一次團建活動,每逢一些重要節日,還會給員工發放福利,儼然成爲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村裏的唐順蓮就在扶貧車間做事。
唐順蓮一家九口人擠在一個破舊的房子裏,宋劉斌幫唐順蓮家完成了危房改造,讓他們家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另外還幫唐順蓮和她兩個兒媳在扶貧車間解決了工作問題。唐順蓮每天早上五點多就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先去地裏勞作一會兒,然後準備家裏人的早餐,再去打一點米飯去照顧村裏90多歲的孤寡老人賈美蓉。賈美蓉臥病在牀,又有精神病,每天要給她換尿不溼。本來村委會主任龍豔洲是和唐順蓮一起照顧賈美蓉的。但是由於龍豔洲忙於村裏的工作,照顧賈美蓉的擔子有時候就落在了唐順蓮的肩上。另外,宋劉斌幫唐順蓮安排了保潔員和後勤員兩個公益崗位。這樣,唐順蓮中午在扶貧車間幫10多個員工做完午餐以後,下午還得繼續幹保潔員的工作,每天要忙活到十點多才能睡覺。一天的時間,幾乎全花在了村裏的事。對於年邁需要照顧的母親,唐順蓮常常顧不上,心裏很是慚愧。
此外,考慮到唐順蓮的兒子楊承銀有建大棚的技術,宋劉斌爲他搞了5畝大棚基地,並吸收其他貧困戶入股。楊承銀通過技術入股擔任管理人員。2018年,宋劉斌帶楊承銀、楊承基等村民到隆回學習哈密瓜種植技術。回來以後,他們就搞了哈密瓜種植,第一年就成功種出了新寧縣第一個本土哈密瓜。瓜熟以後,宋劉斌還幫助他們把哈密瓜賣到了長沙理工大學,價錢也賣得很好。這樣第一年,他們的大棚就掙到了不少錢。2019年,他們還是繼續種植哈密瓜。但是由於技術上的問題,又由於自己沒有經驗,大棚種植不能連續每年種植同一種農作物,哈密瓜病死很多,種出來的品質也沒有2018年好,掙的錢就沒有那麼多。後來,在扶貧隊的幫助下,他們開始種西瓜、辣椒、馬鈴薯等農作物,賣給本地的老百姓,也掙了一些錢。今年,宋劉斌知道他們大棚的情況,特意請了湖南雪峯種業公司的專家過來,幫他們提供技術支持,提高大棚的效益。今年將種植水果黃瓜、哈密瓜等農作物。這樣,大棚種植收益就有保障了。
在唐順蓮的帶領下,她的四個孫子也都參加了村裏的耕讀倉活動,那裏有長沙理工大學的研究生給他們講課,每週六晚上進行,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學一些傳統知識和美德。
唐順蓮有腎壞死病,扶貧隊劉軍知道這個情況以後,免費提供有機糙米,鼓勵她通過飲食改善身體。兩個月後唐順蓮體重增加了十多斤,膚色也有好轉,這是以前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讓人難以置信。
唐順蓮的二兒子楊承基今年還去湖北疫區捐贈了臍橙。當時,長沙理工大學教職工買了村裏四萬多斤臍橙,需要有人護送到湖北,捐贈給醫護人員。知道這個情況以後,楊承基主動申請當志願者。去湖北有很大的風險,楊承基自己也知道這個風險,但他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去表達自己對扶貧隊的感激之情。“沒有宋書記他們,就沒有我們一家今天的生活。”“當志願者我就去,如果給錢我就不去了。”楊承基這樣說道。孫女知道這件事以後,對唐順蓮說:“二叔去當志願者,非常棒,我支持。”對於這次湖北之行,全家人都鼎立支持。來回有1600多公里,而且先後去了武漢和黃岡這兩個疫情重災區。還好,他們都平安回來了。
提神振氣,催脫貧內生動力
爲激發梘杆山村貧困羣衆脫貧內生動力,培育廣大羣衆崇德向善、勤勞致富的良好風尚,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有效鞏固提升精準扶貧成效,宋劉斌決定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本村探索建設愛心公益超市,服務對象爲全村村民,重點傾斜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愛心公益超市的物資來源於公益愛心。物資由幫扶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愛心人士及企業捐贈和村集體資金解決,並根據實際需要購買補充。愛心公益超市的物資用於村公益事業。在村內積極參加各項技能培訓、加入扶貧互助合作社、實現就業或通過個人勞動明顯提高收入的貧困戶,參與村裏公益衛生保潔、義務巡邏,響應政府婚喪嫁娶不大操大辦等移風易俗號召的村民,孝老愛親、鄰里和睦、誠實守信、教育有方的村民,以及其他參與鄉風文明建設的村民,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村民可以在每個月底到愛心公益超市兌換積分,獲得與積分對應的物資獎勵。愛心公益超市啓動以來,共舉行了10餘次公益物資發放活動,累計發放生活物資價值2萬餘元,受益人數超過1500人次,有力地凝聚了愛心力量,推動了全村志願服務和鄉風文明。
村裏每月20日召開主題黨日活動,將黨員積分與愛心公益超市積分掛鉤,確保主題黨日活動成爲黨員學習教育的陣地和平臺;建成了380平方米的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完善了村黨支部、村委會各項制度,支部榮獲了新寧縣“五化”黨支部榮譽稱號;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村民議事會、黨代表工作站、羣衆工作站、紅白喜事理事會、人民調解委員會、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堅持“讓羣衆好辦事,爲羣衆辦好事”的理念,積極服務和影響廣大黨員和羣衆,構建“黨建+志願服務”工作新格局。在黨建引領下,黨支部的戰鬥力得到了增強,村“兩委”和廣大村民致富的熱情和信心都有了很大提高。
扶貧隊長爸爸把大愛傳承給女兒
村裏的事搞得紅紅火火,但是宋劉斌心裏卻總覺得虧欠一些人。面對記者,這位在工作中精明幹練的漢子流淚了。宋劉斌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妻子是大學教師,家裏人對於他的工作非常支持,但是在宋劉斌心裏一直有一個揮之不去的畫面。2018年9月1日這天是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天,也是妻子啓程前往武漢讀博進修的日子,同時還是宋劉斌自己回梘杆山村的日子。上午把孩子送到學校後緊接着又在下午送妻子去高鐵站,同一天裏,一家三口分別三地,望着家人朝自己揮手告別的場景,宋劉斌內心感觸頗深,直至今日,再談起那天的場景,女兒偷偷在他包裏放糖果,是牽掛他低血糖會頭暈,說到這裏,宋劉斌聲音有點哽咽。
扶貧人是爲別人解決問題,但結果常常是自己家也有一堆問題。在上學的時候,宋劉斌的女兒被發現有斜視的症狀,醫生建議先做康復治療,但是宋劉斌的扶貧工作脫不開身,根本沒時間帶女兒進行康復治療,還好2019年因武漢疫情,妻子滯留在家承擔起了照顧孩子的重擔。
長期的高壓工作也在侵蝕着宋劉斌的健康。在醫院檢查手臂肌腱損傷的時候,宋劉斌還發現自己患有較嚴重的高血壓,並伴有心律失常。醫生推斷生病的原因是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導致壓力過大所致。女兒看到宋劉斌的狀況,就說“爸爸你鼻子有鼻炎、耳朵有耳鳴、手又痛、心臟又有問題,還有高血壓,你生病了,爲什麼領導還要你去扶貧?要不要我去給你請假?”每每談到這裏,宋劉斌眼神裏總流露着父親般慈愛的笑容,這其中既是感動,也是自豪。海外留學經歷讓宋劉斌學會自我調整心態,儘管也曾經猶豫,想跟領導提出請求,換別的人來接替自己,但是一想到這已經是第4個年頭了,而且到了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候,村裏的產業發展和很多事情都離不開自己了,宋劉斌決定還是要堅持到最後。爲此,女兒受父親的感染,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父親是扶貧隊長,可他把扶貧村當成他的家,一個月很少看到他一回,想他了,只能在微信中留言,可我還是希望他快點把扶貧村建設好,能早日回到自己的家。”
宋劉斌一直認爲,不要搞特殊化。雖然身體不太好,但是他凡事都以身作則,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爲。只有自己做到最好,隊員們就不會鬆懈。“所以有很多時候其實我付出的可能多一些,但是在某些方面,隊員又比我付出得更多”,宋劉斌說。
宋劉斌也因此榮獲邵陽市2019年“最美扶貧人物”、“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2019年度工作先進個人”,工作經驗入選湖南省邵陽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36招》,幫扶的梘杆山村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0萬元,比2018年村集體經濟翻了10倍,獲評新寧縣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優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