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爲世界微笑日。宜微笑,宜開心,忌愁眉苦臉。
從1948年起,世界精神衛生組織把每年的5月8日確立爲“世界微笑日”,旨在倡導人們用微笑感受世界的溫馨,它也是唯一一個慶祝人類行爲表情的節日。
不過2020年的今天也是一個特殊的世界微笑日,因爲我們都還沒摘掉口罩。
不過不打緊,戴着口罩,你依然可以看起來很快樂。
比如這樣:
你看,人的眼睛也是會笑的。所以,今天出門用眼睛對周圍人笑一笑吧!
另外,還可以學學王詩齡小朋友這麼玩(但是她好像畫反了):
其他小朋友們也紛紛在世界微笑日戴上“微笑口罩”:
這樣的微笑是不是也挺可愛的?
你還能想到什麼戴着口罩依然可以向他人微笑的方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呀!(請不要發那個叫“微笑”的emoji或者“呵呵”)
你不是真正的快樂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微笑不僅能夠表達友好,拉近人們的距離,還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對抗地心引力帶來答的面容衰老。除此之外,經專家研究指出,微笑還可以增強人的免疫力、減輕壓力、預防偏頭痛和背痛等疾病、治療痔瘡、便祕、促進血液循環。
不過,也要警惕有一種微笑,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也毫無益處。那就是假笑。
鄧紫棋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中唱到:“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傷從不肯完全的癒合”這首歌的歌詞可以說完美反應了經常強顏歡笑的人的心理狀態。
甚至假笑多了,還容易患上一種病,叫做微笑抑鬱症。
聽到這種疾病你是否會感覺很陌生呢?我給你舉個例子:
這張圖相信有不少人看過。對,就是小丑。劇中的小丑經常在感到悲傷的時候發笑不止,他就是典型的“微笑抑鬱症”患者。
研究表明“微笑抑鬱症”高發人羣多爲服務或者娛樂行業工作者。
諧星、演員、酒店前臺、空乘人員、餐飲店服務員等等這些由於工作需要經常不得不保持微笑的人,他們的笑往往和真實心情無關。
“有些時候我覺得任何與他人的接觸都讓我作嘔,就像一些浪漫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我受到的壓力讓我厭世。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牆之外。”喜劇演員卓別林這樣描述他對抑鬱症的感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有了抑鬱傾向或前兆。人們都不願意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希望給外界留下陽光積極的印象,久而久之,普通白領等一切每天需要面對他人的人羣也逐漸成爲微笑抑鬱症的高危人羣。
微笑抑鬱症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隱蔽性。曾有媒體報道,微笑抑鬱症中絕大多數是內因性患者,其中一大半爲輕型,由於就診時多以軀體主訴爲主,從而掩飾了精神方面的表現,故學名稱之爲“隱匿性抑鬱症”。
可見,它的“隱蔽性”不僅僅體現在患者對他人行爲的僞裝上,很可能連患者本人都“騙”過了。很多患者並未察覺自己是有病的,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這個病引發的其他軀體不適上。
所以,當有一天一個“微笑型抑鬱症患者”自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到震驚,因爲對方往往有着良好的社交能力和風趣幽默的談吐,讓人察覺不到他們“病了”。嗯,他們自己都未必察覺到了。
用微笑抑制情緒是有害的
健康專家指出,微笑抑鬱症患者常有無明顯原因的心情壓抑,時而感到寂寞煩悶,時而焦躁不安,寡斷、自責,甚至對生活缺乏興趣,或懷有輕生意念等症狀。它屬於內因性輕型情感疾患,不同於心因性抑鬱症是確有愁事纏身、精神蒙受創傷所致,學者們認爲微笑型抑鬱症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腦內兒茶酚胺和5—羥色胺類神經傳遞物質釋放和再攝取障礙的結果。
說白話一點,就是長時間的“表達抑制”導致神經系統發生改變造成的情緒異常。
這種表達抑制,即用微笑來隱藏低落情緒,是一種防禦機制:不再是一種表達喜悅心情的自然流露,而是逐漸變成了對內心悲傷的掩飾和證明。它造成了我們內心與外在的脫節,也會愈發加深“我的真實狀況是無法被他人理解的”的心理暗示。
研究證明,這種防禦是有害的,它是一種“表達抑制” (expressive suppression)的情緒管理策略。
斯坦福大學的James J. Gross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的 Oliver P. John教授分析了兩種情緒管理策略的區別,以及在我們的情緒認知過程中的影響。
一種是“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它是一種正面的情緒管理策略,是個人通過重新整理和理解情緒反應、審視一件事對你造成的影響,來調節自己對於事件的看法。比如,當你出現工作失誤,正常情況下你必然會出現懊喪的情緒,但你可以首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問自己:“我爲什麼難過?”而後你得到自己的答案,比如:“這會致使我獎金被扣,同事會看不起我”,你可以重新評估這件事對你造成的影響,比如:“這可以使我積累經驗、減少下次犯錯的機率、對我是一次鞭策”等等。而後情緒及行爲就會有所改觀。
“認知重評”是一種“預先關注”的策略(antecedent-focused strategy),它發生作用比較早,是在“源頭”解決問題,可能在我們做出接受情緒的反應之前,就改變了我們對於這些負面事件的看法。
另一種則是剛剛說的“表達抑制”(expressive suppression),這種情緒管理策略則相對負面,是當情緒出現時,抑制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緒表達行爲,把自己的真實情感隱藏了起來。“微笑抑鬱”的人就是如此。
“表達抑制”是一種“反應關注”策略(response-focused strategy),它在情緒已經發生時,注重抑制自己當下的反應。它在我們情緒認知的過程中作用得較晚,並且主要着眼於改變當時的情緒表達行爲,而不是針對情緒本身進行處理。
James J. Gross的實驗證明,採用“表達抑制”策略的人更易遭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在實驗中,被試被要求觀看一部可以激發負面情緒的電影,一半的被試者被要求在看電影時要隱藏起自己的情緒,並使觀察者無法接收到他們的情感變化,即採用“表達抑制”;而另一組被試者則被要求在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回想、思考自己接受到的信息,以保證他們不會以一種較爲情緒化的方式來回應這部電影,即採用“認知重評”。
結果顯示,那些“表達抑制”的被試者雖然表現出了更少的情緒表達行爲,他們接收到的負面情緒卻並沒有減少;與之相反的是,以“認知重評”的方式看這部電影的被試者們普遍反映他們感受到了更少的負面情緒。隨後,他們結合大腦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面部表情錄像、志願者給自己情緒的評分,得出結論:表達抑制減少了消極的面部表情,但反而增加了消極的情緒;認知重評則降低了不良情緒的強度。
這說明了一味抑制情緒的不良後果。
James J. Gross等人進一步研究了不同情緒調節策略的長期影響。他們發現,如果長期採用“表達抑制”作爲策略,人們可能會感受到更多的焦慮,表現出更多的抑鬱症狀,而且往往更難對積極的信息和事件作出行爲和情緒上的迴應。此外,他們當中的很多人會有類似“自己是不真實的”,“我的外在和內在是不一致的”,“別人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我”的感受。
如何逃離“抑鬱”
圍繞上文的認知重評法,給大家幾點處理情緒的建議。
第一步:不迴避
首先接收到一個不利的事件的時候,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的衝擊是難以避免的。讓負面情緒在內心裏盡情的發酵,你要記得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再正常不過的”,你如果不難過纔是不正常的。
第二步:充分理解
讓自己能夠以客觀理性的心態充分理解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當你能看到它的全部的時候,才能充分評估它對你造成的影響,也才能做到接受。所以你要儘量蒐集齊關於這件讓你不快的事情的各種信息。
第三步:評估正負影響及級別
當你充分理解這件事,開始在內心自己默默羅列出這件事對你造成的正向影響與負面影響,並給它們“分級”。然後就可以看到,這件事究竟對你而言是一件積極的事還是一件負面的事。不贊同對待不幸盲目樂觀,那本身也是一種情緒抑制。但是當你看到,這件事也有很多積極面的時候,你對這件事的態度也會發生改觀。
第四步:預防和改進策略
當你已經做完了上面這幾步,你往往已經能平靜面對這件事了,它也就沒有這麼可怕了。你要充分做好規劃,如何下次預防這類事情發生,如何將這類事情朝着你更希望的方向發展。
第五步:及時宣泄 及時放鬆
當你還是無法擺脫這件事對你的影響,你需要及時找到合適的方法宣泄。比如大哭一場,大吃一頓,或者聽歌唱歌、做一些體育運動,任何能使你達到放鬆又不會傷害妨礙他人的方法都可以。
第六步:大膽說出來
當自己無法調節自己的心情的時候,需要到有資質的機構去進行心理諮詢,或者對你信得過且能給你正確建議的人說出來。不要自責或害羞,你要相信那些心態都並不是令人不齒的。當你說出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也沒什麼.
結語:對“微笑抑鬱症患者”說
與其逼你時刻保持完美的外在形象,要你微笑,我更希望你真正的快樂。該哭的時候就哭,這不會讓你的個人形象有“污點”,只會讓你放下心中的負累。
哭過之後,才能擁有真心的微笑,和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