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少年時的苦難,最大的禍患莫過於莫名其妙地繼承了一筆遺產。”
何道峯先生作爲“爲網課困難學子送平板電腦”公益活動的捐贈人,借耐卡基的話,表達了他對少年苦難的理解。“苦難將激發奮鬥的決心,也容易產生同理心,如果用正確、及時的價值觀與信仰引導少年,現有的困苦都將是日後的財富。”
“原生家庭”這個話題經常被掛在現代人嘴邊,它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往往是終生伴隨的。自古至今,階層固化讓很多人的人生,彷彿一出生就看到了終點。古有“弱智皇帝”晉惠帝面對災民餓死事件說出“何不食肉糜”,今有王思聰在網上驚呼“都9012年了,竟然還有沒出過國的人”。階層固化,是原生家庭處於社會食物鏈底端的人們,永遠無法釋懷的痛。
但是也有一羣在不幸中遇到萬幸的寒門“後浪”。他們或許是因爲自身努力和優秀,或許因爲某次偶然機遇,甚至只是因爲獨特的長相,被公益組織或明星“發掘”到,自此人生被改寫。但是在公益扶持下的“後浪”們,人生真的就此“開掛”了嗎?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近年來互聯網上出現的在公益扶持下改寫命運的農門“後浪”們,看看他們在命運轉折點之後都經歷了什麼。
平步青雲 知恩圖報
“大眼女孩”蘇明娟:將善意傳遞下去
你或許聽到這個名字會感覺陌生,但是你一定見過希望工程當年貼出的這張名爲“我要讀書”的宣傳照片。照片中的女孩,一雙直視前方的大眼睛裏,裝滿了純真而熱切的求知渴望,她澄澈的眼神和寒酸的衣着環境對比,形成巨大的視覺衝擊力,使整個照片震撼人心。
這張照片攝於28年前安徽省金寨縣一個偏僻山村,當時年僅8歲的她正和同學們在簡陋的教室上課。一位到農村調查教育情況的記者爲她拍下了這張照片,取名“我要讀書”,而後發表。很快這張照片被國內各大媒體競相轉載,成爲中國希望工程標誌,也徹底改變了照片中大眼睛女孩蘇麗娟的命運。
當時拍攝照片時,她因爲家庭無力承擔上學的開支,面臨失學的困境。全國各地很多人在看到照片後紛紛表示願意資助她完成學業。而蘇明娟也只是接受了一部分人的捐助。
後來其他人再要捐助她的時候,她和家人都婉言謝絕:“我們收到的資助已經夠了,應該把善款留給其他有需要的人。”而後她進入大學後,像所有家境不富裕的學生一樣靠勤工儉學自己賺生活費,在有能力承擔自己的學費後還將自己的助學金申請轉給了其他有需要的人。
2005年,她考入工行安徽省分行,她把自己第一筆工資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而且每年都堅持捐款。而後她以中國希望工程慈善大使的身份始終爲慈善事業進行各種宣傳,後來她還設立了助學基金,目前以大學貧困生爲主要捐助對象。如今,她已經成爲安徽省團省委副書記,利用共青團平臺,她致力於讓更多青年人投身公益事業。對於她自己的經歷,她坦言“我肯定是幸運的”。正因如此,她時刻心懷使命感,儘自己所能回饋社會,幫助和她當年一樣需要幫助的人。
原生烙印 難以釋懷
弘慧學子李海娟:與自己和解
李海娟是接受弘慧教育基金會資助的一名優秀學子,目前就讀於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看過她的履歷的人都會驚歎於她的優異,然而她自己在生活中卻因爲出身和曾經的貧窮記憶始終飽受自卑的折磨。
她曾在一篇自述文中這樣描寫自己:“我之前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不卑不亢,在大多數的時候都可以充滿自信地面對挑戰。但是有時候會隱隱有點討厭自己強勢的性格,甚至覺得只有我努力且取得成績的時候我纔會接受我自己。不喜歡小時候的記憶,也不喜歡自己總是對人性持着悲觀的態度。”
貧困的早年生活讓她太早就承擔了那個年紀的孩子不應承擔的物質和精神負擔,也讓她看透了太多因爲貧窮而變得扭曲的人性。這造成了她在日後的生活中的“慕強”心態,認爲想超越眼前的絕望,惟有變得更“強”。
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帶給自己的自卑感和“異類感”,惟有不斷增加自己的能力和成績來維持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這樣的結果就如她所說,凡事她過於注重結果和“榮耀”,爲此她精疲力盡、馬不停蹄,但她總是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因爲如她所說她“並沒有從內心認可自己”。
最終她認識到真正的自我認同,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優點和缺點,現在與過去,並且在任何狀態下,都能坦然的與周圍相處。最終,她花了人生的四分之一,才與自己,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那些她無法釋懷的事,一半帶給她榮耀,一半帶給她憂多於樂的心態。好在,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終究還是憑藉自己成爲了自己想成爲的人。這一半靠努力,一半靠“釋然”。
反咬一口 迷失自我
受孫儷資助的向海清:每月500元不夠花
演員孫儷曾在2002年就資助過一名高中生。當時,20歲的孫儷,事業處於起步階段,得知比自己小一歲的貧困學生向海清面臨輟學困境,表示願意資助向海清。
收到第一筆捐款時,向海清感動地哭了,他給孫儷的媽媽寫了封感謝信,也收到了回信。後來,孫儷也給向海清打過電話,還給他郵寄了輔導資料。向海清高考落榜後,孫儷鼓勵他再試一次。當向海清考上大學時,孫儷母女很高興,親自接站,這時,向海清才知道資助自己的是個明星。
等向海清上了大學後,他申請了助學金,孫儷便不再資助他了。可後來,事情的發展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記者找到向海清,讓他寫一份資料,把他跟孫儷母女的交往及交惡細節,向海清便寫了6000多字的長信,但要求記者不要對外發布。可記者卻發在了個人博客上,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那封洋洋灑灑的信,看似表述感恩,但卻將孫儷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向海清在信中說,大學期間,他當了學生會幹部,因此產生了高額的通訊費用,於是向孫儷母女索要捐款,孫儷母親建議其辭去學生會職務,他並沒有同意,而後又以需要注射乙肝疫苗爲由向孫儷母女索要錢財,最終孫儷母女並沒有同意並且說了氣話,傷害了向海清的自尊。
這件事的曝光,也對孫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很多人站在了她這一邊,認爲不守信用的記者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而向海清也有依賴心過重和虛榮的傾向。以“哭窮”爲由對對方進行道德綁架,將對方推向不利的境地,無論如何都是不仁不義。
最後,向海清落了個“白眼狼”的代名詞,身邊不少親戚、朋友因此與他斷絕來往,他的求職之路也屢屢碰壁。
“小馬雲”範小勤:靠“臉”吃飯 浮華一夢
很多女性在今天都喜歡稱馬雲爲“馬爸爸”,可也許你不知道,馬雲還真的有一個乾兒子。他叫範小勤,因爲長相酷似馬雲而被網友追捧,火遍各個小視頻平臺。相信大家在刷小視頻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過他。
他其實出身於農村一戶貧困家庭,因爲貧窮,範小勤和他哥哥從來沒有上過學。父親年輕時因蛇咬被迫截肢而成殘疾,母親從小患小兒麻痹症,又不幸被牛戳瞎一隻眼睛。奶奶83歲患老年癡呆症。全家五口人只靠59歲的父親支撐這個貧困的家庭。
後來同村人發現範小勤長得很像阿里巴巴總裁馬雲,便把他的照片貼到網絡上,受到廣泛關注,迅速火爆網絡各大平臺。
現在,人們從全國各地涌向“小馬雲”的家鄉:有人捐款捐物獻出自己的愛心;有人專門跑來做網絡直播,想借機把自己炒成網紅;有商家希望藉助“小馬雲”的名氣,蹭熱點開展商業活動;有公司自稱是公益志願者,要帶“小馬雲”去大城市募捐。甚至後來馬雲本人得知此事,也答應資助小馬雲上學,直到他大學畢業。
面對突如其來的誘惑,“小馬雲”的親生父親說:“我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我有好處,(讓兒子)做什麼我都答應。對我沒好處的,我就拒絕。”
他只注意到了能不能給他自身帶來經濟利益,卻沒有關注過兒子未來的發展問題。他開始默許各種網紅帶着“小馬雲”登上各類小視頻、直播平臺,整日在網絡上靠着一張酷似馬雲的臉“撈金”,卻沒有用資助者們的善款努力充實自身,恢復學業或者學習一門技能。
最終,“小馬雲”的熱度逐漸降低,關注度大不如前,原來的公司將其解聘,讓他回到了原來生活的地方。而據說,後來,早已過了上學年齡的範小勤纔剛剛開始上一年級。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知大夢初醒後,面對範小勤學業被耽誤、又毫無生存技能、網紅價值也早已不在的情況,他的父母是否會因爲自己當初的決定後悔呢?
結語
回到文初的那句話,“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少年時的苦難,最大的禍患莫過於莫名其妙繼承了一筆遺產”,“苦難將激發奮鬥的決心,也容易產生同理心,如果用正確、及時的價值觀與信仰引導少年,現有的困苦都將是日後的財富。”
一筆“突如其來”的遺產未必會毀了一個人,苦難如果沒有被正確看待也只能是苦難。財富其實不是洪水猛獸也未必是救命良藥,它只是讓人性被進一步放大了。在金錢與名望面前,有的人露出了獠牙,有的人試圖與過去一刀兩斷,有的人將它只是視爲實現夢想的階梯,而後再將來自社會的善意傳遞下去,讓更多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善意,需要用善意回饋。別讓來自社會的善意成爲人性的照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