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康保:易地扶貧搬遷讓羣衆的日子有了大奔頭

“荒涼、破敗、落後、貧窮……似乎都不合適。想來想去腦海中蹦出兩個字——凋敝。”回憶起2014年底第一次到康保縣農村調研時的情景,康保縣委副書記、縣長魏紅俠甚至想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滿目瘡痍、殘垣斷壁,到處是垃圾糞便,“房堵窗,戶封門,村裏看不到年輕人”的現象在這裏十分普遍。

地處河北壩上西北部的康保縣,深入內蒙腹地,這裏氣候高寒乾旱,平均海拔1450米,年均氣溫只有2.1℃。“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春天刮出山藥籽,秋天刮出犁底層。”當地民間流傳的一首民謠道出了康保自然條件的惡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在這裏具有普遍性和整體性。

作爲河北省10個深度貧困縣中脫貧任務最艱鉅的縣,2013年,康保縣有貧困村165個,貧困人口8.8萬人,貧困發生率36.04%。由於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康保,導致人口流失嚴重,村莊空心率接近2/3,常住人口不足200人的村莊有223個,最少的自然村常住人口不足20人,且在村人口平均年齡達64歲,農村空心化、人口老齡化、家庭空巢化現象十分突出。

“爲此我們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爲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在縣城經濟開發區附近規劃建設了全省規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區,佔地面積543畝,共建設95棟小高層電梯樓,安置94個村7161戶20110人,一千米範圍內有縣醫院、第三中學和經濟開發區,方便羣衆就業、就醫和上學。”魏紅俠告訴記者,2019年底,康保縣圓滿完成了“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搬遷規模涉及83個行政村的110個自然村,11766戶29315人,總規模全省第三。

四月的壩上生機盎然,走進位於康保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一排排嶄新的樓房比肩而立,這裏容納了全縣70%以上的易地扶貧搬遷戶,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區。53歲的貧困戶張憲花一家2017年11月從35公里外的李家地鎮忻家坊大隊西灘村搬進了縣城75平米的電梯房。

“家裏有9畝地,種些小麥、莜麥和土豆,年景好時只夠家裏吃飽。過去住的土坯房,一下雨就漏水,冬天生爐子燒塊煤和柴火,弄的家裏烏煙瘴氣的。我們家第一批搬到縣城,在這裏過了三個春節,冬天屋裏特別暖和,能到25、6度。從來沒想過還能住上樓房,感謝國家的好政策!”張憲花高興地說。由於患有高血壓幹不了重活兒,張憲花參加了社區專門爲弱勞動力貧困戶設立的公益崗,平時還做些保潔工作,月收入1000元左右,加上丈夫在乾信牧業打工的3000多元工資和土地流轉收入、生態補償政策性補貼,去年全家收入四萬多元,日子有了大奔頭。

正說着,張憲花興奮地指了指貼在門口牆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脫貧明白畫”,上面展示的“小紅帽、白大褂、黃馬甲”正是康保縣針對精準扶貧、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百米”推出的服務羣衆“三支隊伍”。縣鄉村三級黨員幹部統一佩戴小紅帽,在入戶走訪中積極幫助貧困戶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問題。穿“白大褂”的家庭簽約醫生健康扶貧到戶到人,醫生們在把號碼存入通訊錄時,在名字前加一個“A”,將聯繫方式置頂,極大方便了老年羣衆及時就醫。“扶貧不是發錢,脫貧不養懶漢”,康保縣將光伏收益和企業合作經營收益用於保潔員、護林員、監督員等2.2萬個公益崗位工資支出,同時完善了公益崗位管理制度。昔日坐街頭拉家常的貧困羣衆變成了穿黃馬甲的“工薪族”,既解決了貧困羣衆就業問題,又改善了農村髒亂差的頑疾。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