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益行業來說,這是最好也最難的時代。
之所以最好,是因爲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爲主要矛盾,社會對公益的供給和需求都很旺盛。
之所以最難,是因爲中國的志願服務已走過跑馬圈地的粗放階段,亟待完成供給側的質量提升,志願服務需要由活動型轉向法治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項目做大做強的難度前所未有。
機遇將垂青誰?如何脫穎而出?“夕陽再晨”項目是值得解剖的範本。它最初的艱難,多數公益人都似曾相識;它如今的成功,是初入行者可以暢想的未來;它擺脫困境的路徑,是同行可資借鑑的祕笈。
讓“再晨”的老人用好手機和電腦
2011年,希望工程推出“激勵行動”,“尋找改變世界的種子”。張佳鑫等13人議定,利用專業優勢幫助老人搭上信息化的時代列車,消除被科技隔離的孤立感。
“夕陽再晨”項目自此誕生。名稱的創意源於陶淵明的名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張佳鑫等人期待,項目能讓“夕陽紅”老有所樂,人生“再晨”,和身邊的其他人一樣,點點手機屏幕就能打車、追劇、炒股或與兒孫視頻。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英語系的學生謝欣然,爲項目提供了一個達、信、雅且詩意滿滿的翻譯:see young。
他們找到小班的班主任燕凌生,這名退休返聘的老黨員對學生的項目特別支持,自掏腰包贊助了200元啓動資金做海報。
“激勵行動”最高支持1萬元,但20%的部分需要自籌。如何籌到這筆錢?張佳鑫等人開始去賣和路雪雪糕。
他們將冰櫃擺在了最顯眼的學校主幹道和學8樓樓下,因爲寢室住6人,他們有針對性地推出 “買5贈1”,同學們聽說他們要乾的事業後,慷慨解囊,有人甚至一次買20支。錢很快就籌齊了。
他們制訂了特別詳細的計劃,要走進老城區,要對少數民族、殘疾的老人特別關愛,要利用口碑在社區紮根……
13人分成4個組,到各個社區遊說。沒想到,一個多月裏,他們四處奔波,卻沒有一個社區願意接納他們。
原因很簡單,社區和老人都以爲,他們會再一次重複“來一批小子、擺一排桌子、放一段曲子、揮一陣旗子、拍一些片子、留一地渣子、蓋一下章子、沒一個影子”的橋段。
“我們受夠了。”他們說。
不放棄,好創意總有市場
儘管遭遇當頭棒喝,這羣熱血青年沒有放棄。
北郵老幹部處爲金婚老人組織活動,張佳鑫等人蔘與其中。他們弄好老人的照片,小心地擺放好,冒雨攙扶身着盛裝的老人入場。
興奮的老人吹起了單簧管,跳起了民族舞,現場的歡聲笑語讓張佳鑫備受鼓舞,“那一刻,我發現,老人和青年一樣熱愛生活,我堅信選擇沒有錯。”
他們繼續奔走,到處送詳細的計劃書。羊坊店有色設計院社區主任郭寧看完後,相信了這羣大學生的真誠,撥通了張佳鑫的電話。
取得寶貴的入場券後,大夥兒馬上連夜做傳單。天一亮,張佳鑫和陳煜闖便從北京郵電大學出發,騎着自行車去往北京西站,途中走錯了路,汗流浹背地來到社區,滿懷憧憬地張貼海報。
首場活動計劃在週六的14時開始,13時30分,張佳鑫等人揹着電腦到場,沮喪地發現一個人都沒有。
他們已經格外細心,甚至考慮到老人可能有糖尿病,買的水果都不是太甜的,不知道自己哪裏出錯了。
但他們沒有放棄,將海報舉在頭頂,遊說遠處5個下象棋的老人“來學電腦吧”,他們成功了。
“我們想學上網,下載音樂,還想在手機上查詢公交。”老人說,年輕人手把手地教他們,直到每個人都學會了,他們還發了小紙條,寫下老人下次想聽的內容。
下一個週末去社區時,年輕人驚呆了,幾十個老人坐在自己帶去的小凳子上,等着他們呢。
局面就此打開,場場爆滿。
2011年12月,這項活動迎來最後一期。
早上6時30分,張佳鑫、竇釗、張東雪3人扛着紅十字會的人體急救模型,去往社區。
誰的手凍僵了,就換下一個人,3個人冒着雪前行,“心裏暖洋洋的。”
到了現場,20多個老人和多名社區幹部已經在那裏等着。
所有的老人都站着,一絲不苟地跟着志願者學習急救,“就算我不能做,知道了方法,可以指導年輕人做。”
活動結束了,老人問,“你們啥時候還來哩?”
他們謝絕了老人邀請到家裏去吃飯的盛情,扛着模型去坐公交車,心裏迴盪着幸福。
在一年的實戰中,項目的細節越來越完備,他們走進了老人的心裏,也走出了“夕陽再晨”通向未來的道路。
小苗成爲大樹
在有色社區大獲成功後,“夕陽再晨”已初步明白“做什麼”和“怎麼做”,但在成長的初期,依然無法解決資金問題。
他們在網上發現了兼職信息,派發洗髮水,只要領取者在回訪時說收到了洗髮水,他們就能領到報酬, 每盒0.1元。他們挨個敲宿舍門,有的同學不理解,也有人理解,最終,派發了1.5萬盒,得到1500元。
他們還在籃球場義賣校園風光明信片,賺了200多元。
有了這筆錢,他們可以印老人的教材了,最初是4講,延展成13講,最後又精簡到5講精品課。“夕陽再晨”計劃再次進入社區。
他們贏得了“黑蘋果青年”的贊助,2012年,“夕陽再晨”分成4個小隊,去薊門裏社區、政法大院、冶建社區、明光村社區開展活動,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
此刻,項目已逐步成熟,步入良性循環,有了政府購買,錢也不是主要問題了,於是,張佳鑫等人開始在制度化、信息化、規模化方面提檔升級。
2012年,“夕陽再晨”完成了首次換屆,朱雅萌、夏霖等人成爲服務隊骨幹。組織機構進一步明晰,開始製作年報,出臺的制度不斷調整完善,這意味着,即便服務隊負責人換了,機構仍能運轉。
2013年,張佳鑫發起成立了“高校正能量聯盟”,搭建起志願服務的虛擬平臺,凝聚了102所大學的206個團隊。他們設計的“指尖上的公益”一度排名熱搜第二,“文明小屋”項目運行至今。
“高校正能量聯盟”在全國“創青春”大賽中榮獲金獎,並在北京市海淀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下,註冊爲“北京市海淀區文明志願者協會”。
2015年1月,“夕陽再晨”完成註冊,進一步規範運作。
他們參加海航的比賽,在才藝展示這個最後環節,滿頭白髮的孫秀巖老人深情的詩歌朗誦感動了評委,助力“夕陽再晨”贏得第二名,獲得8萬元。
隨着“夕陽再晨”越來越成熟,榮譽也紛至沓來。
2015舉行的第二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上,“夕陽再晨”獲得全國金獎。這一年,張佳鑫獲得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並當選爲2014北京榜樣年度十大人物。
2016年,張佳鑫被評選爲全國“助人爲樂身邊好人”。
2017年,張佳鑫獲得北京市青年五四獎章,獲評“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
2018年,張佳鑫被評爲“首都道德模範”。
2019年,張佳鑫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夕陽再晨”真正贏得了尊重,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曾經的公益小苗成爲參天大樹,他們開創的道路有了追隨者,一批公益創客開始模仿他們的運營思路,夢想着能複製他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