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製農技網課,拍攝短視頻,手機在線答疑……這次疫情雖然放慢了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遊艾青“下田”的腳步,卻讓54歲的他趕了一回時髦。

“往年這個時間基本都在下面跑,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跑得少了,換‘線上’‘跑’了。”遊艾青一邊說,一邊點開手機,裏邊有春耕熱點知識的分享,還有一個個接地氣的農技知識短視頻。

“那段時間到田到戶指導很困難,但水稻播種育秧誤不得。不能面對面跟農戶講解,就在線答疑,視頻指導。”遊艾青說。疫情期間,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組建了百人規模的在線專家服務隊,通過社交軟件羣組、電話、手機App、電視節目等多種形式,對企業及農戶在春耕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進行“雲指導”。

“2月、3月,幾乎天天守着手機,生怕漏掉了農戶的重要信息。”年過半百的遊艾青第一次如此依賴手機。

武漢“解封”之後,遊艾青又開始重新奔波在實驗室、項目地之間,跟進科研項目和農民的致富項目。“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覺得時間寶貴,也更有幹勁。”

紮根農業科研一線30年,遊艾青足跡遍佈祖國大江南北。1987年讀研究生時,他就開始和水稻打交道。此後數十年間,遊艾青和團隊埋頭選育優質水稻新品種,從未停下腳步。

30年來,遊艾青主持選育通過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10多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項……數字背後, 是更多人吃上了飽飯,更多農戶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中峯鎮並不知名,但當地的“竹溪貢米”卻聞名遐邇。竹溪大米總體品質優良,但此前種植分散、品種落後,管理、技術、加工、包裝、品牌策劃等都較落後,大米產量小、品質參差不齊,尤其是缺少適合規模化種植的高檔高產優質品種。

10年前,遊艾青帶着團隊乘火車、轉汽車、搭摩托車再加步行,輾轉600多公里來到中峯鎮,爲當地大米產業發展問診把脈。“剛到那晚,我們就和農戶聊了一個通宵,記了四五頁筆記。”遊艾青說,“老農眼裏的渴望讓我印象深刻,他對我說,種地幾十年,他從沒想過,也從來沒有人告訴他,水稻該怎麼種纔能有更好的收成。”

那次,遊艾青和團隊在村子裏住了一個多月。他們每天白天下地幹農活,測量、蒐集當地自然環境和氣候等數據;晚上走村串戶,瞭解村民需求,和企業長談,瞭解企業發展規劃。最後,遊艾青篩選出了香型優質稻“香5”和“廣兩優5號”兩個優質水稻品種,作爲“竹溪貢米”專用特色新品種進行試種。其中“廣兩優5號”效果明顯,較當地過去種植的品種每畝增產10%。新品種帶來了增產、新技術節約了成本,在遊艾青和團隊的幫扶下,當地水稻種植每畝增收約315元,農民生產高檔優質稻的比較效益突顯。

“湖北是農業大省,和很多地方一樣,農業生產也面臨轉型升級。”長年紮根在田間地頭的遊艾青知道,農村迫切需要科技。

近年來,“扶貧”成了“育種”之外,遊艾青工作上的另一個關鍵詞。他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跑農村,致力於打造“科研+公司+基地+農戶”鏈條,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產業和扶貧共進路上。他打造出國寶橋米、瓦倉大米、竹溪貢米、羅田女兒紅等多個優質米品牌,帶動了一批農民增收致富。

在京山市石龍鎮,遊艾青以企業爲紐帶,建立“稻蝦共作”高效種植和高檔優質稻全程機械化種植試驗示範基地,幫助石龍鎮6個村的水稻種植每畝增收節支200多元。

在遠安縣茅坪場鎮,得益於遊艾青及其團隊的技術支持,當地一家作坊式加工廠在幾年時間內成長爲現代化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大山深處1260戶農戶增收。

“有人問我,你從農村出來,讀到研究生,何苦又跑回泥巴地裏呢?”遊艾青說,正因爲生長於農村,他才深知:一粒米、一顆稻種裏承載着鄉村振興的希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