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嵩乳村住的時間長了就成了我的家,家裏的困難解決了,我才高興得起來。”王元生是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2018年5月作爲鹽城市委選派的駐村幫扶幹部,駐嵩乳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帶領村民創辦茨菇種植專業合作社。在2019年底,嵩乳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9.51萬元,實現了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標和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增收脫貧的目標。
嵩乳村是鹽城市經濟薄弱村之一。2018年幫扶工作組駐村初期,全村有建檔立卡低收入戶84戶,人口242人,大多數家庭因爲有年邁、殘疾或患病成員致貧;村集體負債72.3萬元,2017年經營性收入僅5.09萬元,距離“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8萬元”的駐村幫扶目標,有較大差距。
如何帶領貧困農戶脫貧增收,是擺在王元生面前的一道難題。他和工作組的同志深入農戶家庭走訪調研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決定創辦茨菇種植專業合作社。這樣既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又能帶動農戶增收脫貧。
合作社成立後,工作組一方面邀請蔬菜專家指導,統一綠色種植模式,提高茨菇健康品質;另一方面策劃品牌化經營創意,創新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打通消費扶貧渠道,向市直後方單位等推廣銷售。昔日名不經傳的嵩乳村地龍白茨菇得以揚名全市,附加值大幅提高。
地茨菇田頭價由往年每斤1.8元提高到合作社統一收購均價每斤2.61元。種植農戶每畝增收約2430元。種植農戶嚐到了甜頭,申請入社成員增加至103戶,合作社流轉土地增至280多畝,建成了茨菇種植區,種植環境進一步優化。
“加入合作社真的好。今年,我打算種植20畝地茨菇,刨去成本,掙7萬元應該沒有問題。”孫國榮說。他是村裏種植茨菇的一把好手。
記者瞭解到,爲推動村民健康素質提高,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王元生積極協調後方單位的醫療資源,組織開展了健康知識科普公益活動。
2019年6月4日,助力“健康鹽城2030”——健康服務鄉村行科普活動在東溝鎮舉辦。共計216名留守村民接受了義診服務,志願者發放了口腔健康科普資料300份,還贈送了牙刷、牙膏等護齒用品。
嵩乳村4組77歲馮珍樓老人坐在輪椅上,“王主任送的這輪椅好用得很,我能自己移到院子外去透透氣,柺棒也不怎麼用了。”她高興的說。當天,她獲捐了一輛殘疾人可摺疊代步輪椅。
嵩乳村3組的單某小朋友身患白血病,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離家出走,他平時與奶奶相依爲命。於是,王元生髮起了“與你同行,讓生命閃亮”白血病兒童患者牽手呵護志願行動,對接一家志願者協會,共同幫助單某,在其接受義務教育階段,從生活、學習、心理和生理健康方面給予全面幫扶,並每年資助1000元。
2019年12月5日,單奶奶接過資助金,動情地說:“王主任是我們的貼心人,我們有了依靠。”
2019年底,嵩乳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9.51萬元,實現了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達標和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增收脫貧的目標。王元生笑着說,“嵩乳村也是我的家,家裏的困難解決了,我才高興得起來。”
今年疫情肆虐期間,王元生還爲一家防疫物資生產企業提供科技服務,解決口罩生產線技術難題,確保了企業及時復產。在第一時間通過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捐款,專用於武漢疫情防控。爲幫助學校做好留校學生和安保值班人員的防護,他購買了2000只口罩,連夜冒着大雪送交學校值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