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疫情在全球範圍至今未退而引起的巨大震盪和衝擊,我們更清醒地意識到,對於我們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而言,戰略性物資尤其是糧食儲備的無比重要性。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中國電商扶貧聯盟主席、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林達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曉林提交《關於增強糧食儲備與當前開展“以儲(糧)代賑”有機結合的政策建議》。
從底線思維來審視,糧食安全又是民生的須臾不可觸碰的底線。手中有糧,心裏不慌。有一個充足的糧食儲備體系作支撐,是其它任何物資條件不可替代的定心丸。
由於國際市場和諸多產業鏈的變故,我國的糧食進口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另外,國內相當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受疫情影響,在一定時期內很可能要滯留在農村,收入銳減甚至返貧。我國近年每年平均進口小麥、玉米、大米約爲兩千萬噸,進口大豆近千萬噸。鑑於此,我們可以在當前的現實情況下調整思路,加大廣大農村強化糧食生產的力度,增加產量,同時,逐年以自產糧食替代進口量,使進口替代率提高到現有基數的一半以上。擴充倉儲設施,用兩至三年的時間大幅度地擴充糧食的戰略性儲備量;這不但是糧食安全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全可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政策微調到位、適度傾斜,就可以引導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家鄉就近有工可作、有錢可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國家在既有的扶貧和賑災預算中,安排針對糧食生產和倉儲量的份額,依託以“儲(糧)代賑”的機制進行循環操作,於各方均有利大於弊的成效。
爲此,需要國家和各級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微調,扶持乃至傾斜,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第一產業在現代化集約化繼續發力的大前提下,適當增加其在一、二、三產業中的比重。在農業範疇內,適度壓減一些常年產大於銷或銷售難度大,損耗比率高的生鮮作物,以相當的力度向基本口糧作物傾斜。
二、保證各年度所生產糧食除去當年市場所需之外的餘量應收盡收、能收盡收、政府最後全部兜底。預算不足部分,財政予以調劑補足。從農民手中收儲糧食的價格應比當年市場公允價格水平略高,以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賣糧的利益和積極性。
三、對新開墾荒地、復墾撂荒農地,改種基本糧食作物的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戶或合作組織,應用賑災或扶貧資金按相應權責約定預付收儲定金;再給予一定的無息或貼息貸款,由此實現“儲(糧)代賑”就是的目標。按年度良性循環運作,一至三年爲一個週期。
四、加大以穩定儲量爲主,兼具儲備物有效更新安全週轉功能的倉庫建設。在建設、運行、維護過程中儘量多安排農業貧困人口從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