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正式發佈首份針對校服產業的專業研究報告——《2019中國校服產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爲中國校服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依據和參考。
校服作爲一種特殊的服飾,具有其他服裝所不具備的教育承載意義。作爲構成學校文化的一部分,校服從一定意義上表徵着一所學校的培養目標與辦學理念,彰顯了學校的精神風貌,是體現學校文化和學校整體形象的重要載體,更是“穿在學生身上的語言”,其款式和質量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行爲、情感、價值觀,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白皮書指出,中國目前在校中小學生人數超1.89億,行業規模約在1130億~1250億元之間,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向好。但根據原中國纖檢局2018年的調研結果,目前登記在冊的校服生產企業共1500餘家,小微企業佔據企業總數的95%以上,且校服行業內的家庭作坊和體量龐大的代工廠共存,市場集中度非常低,以國內規模較大的校服品牌伊頓紀德爲例,其2019年銷售規模爲8.5億元,但也不足市場份額的1%。隨着二孩政策放開,未來在校學生總人數將呈現整體上揚趨勢,品牌企業的市場擴容前景可觀,行業洗牌帶來的集聚效應,也將進一步加速推動產業品質化進程。
我國校服產業目前尚缺少像伊頓紀德這樣的全國性品牌,在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環境下,校服品牌企業的行業帶動作用,也將日益凸顯。校服行業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中國的校服產業未來將會朝着品牌化的趨勢發展。
白皮書中提到,近年來所謂的“天價校服”事件頻出,引起社會關注和討論,伊頓紀德副總經理王方認爲,一方面,在校服採購過程中家校溝通很關鍵。他表示,“校服是教育公平的象徵,每個孩子都應穿着合體、舒適的校服,爲此,伊頓紀德在國內首創了民主、陽光、透明的徵訂系統,把家長委員會納入校服採購流程,鼓勵家長及學生代表來投票表決,將校服的選擇權還給家長,將審美權還給學生。”實際上,校服新政執行五年來,家委會主導校服選購逐漸獲得多方認同,在近幾年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建言家校共建,倡導在家委會制度逐步健全的當下,探索更加透明的校服採購模式,不斷加強家委會參與力度。對此,廣東、河南、溫州等地出臺文件,明確家長參與校服選擇,以伊頓紀德爲代表的校服品牌也在積極推動校服選購的透明化。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生活質量的提升、服裝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監管機構和校服企業在制定價格時既要考慮到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本的逐年增加與實際情況的變化,也要考慮到地區、學校類型之間的顯著差異,綜合來制定校服產品的價格。
伊頓紀德作爲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的核心企業,成立十一年來以“引領中國校園服飾變革,推動共同教育價值重建”爲使命,累積服務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近4000所學府,品牌效應和規模效益都逐步呈現,完成了從市場開拓者到行業領軍者的蛻變,更成爲中國校服行業的一張品牌名片。爲了讓中國孩子穿上安全校服、舒適校服、氣質校服,伊頓紀德內設5重檢測系統,涵蓋面輔料供應商的甄選、試樣、生產、入倉、發貨等重要環節,嚴把校服質量關。
同時,在保證終端價格不提升的前提下,伊頓紀德還從產業鏈上游供應端着手,積極推進與3M、YKK、魯泰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的深度合作,引入更多安全防護科技,在校服中添加銀離子抗菌、TeflonEcoElite科技、無氟防水、反光條設計等技術,全面保障學生安全。在與一流企業對標中“苦練內功”,不斷加強自身經營和質量管理能力,努力提升產品競爭力。此外,與英國擁有150年曆史的校服品牌TRUTEX、校園配飾專業品牌WILLIAMTURNER、鞋履品牌Clarks建立戰略合作,整合全球優質資源爲中國學生提供多層次的服裝搭配方案。
校服在“70後”“80後”“90後”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裏,似乎永遠“沉睡”在課桌的最深處。白皮書分析認爲,校服不僅是學校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學校禮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未來,校服的育人審美功能將進一步提升。
伊頓紀德從成立之初,就從中國校服需要變革的實際問題着手,從教育價值建設的角度出發,以校園服飾爲載體,積極推廣“衣以載道,美由心生,禮形於外”的美育理念,推動中國校服行業發生一次“美學”變革,期望以美的感受和穿着體驗潤澤滋養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