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自己的這段公益慈善之旅,定義爲一次“重生”,一次“三觀重塑”。

加入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開啓了馮啓訓從企業家到慈善家的轉型之路。

最近大半年,70後企業家馮啓訓“變了”。他開始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自己在商業上的號召力,凝聚身邊朋友,影響他們關注並參與公益。

這不符合他的一貫作風,其微信簽名是“道隱無名”,之前他奉行“做了再說,甚至不說”,順其自然,不強求。

改變與他的一段經歷有關。去年9月初,他加入了國內最大的企業家環保公益組——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以下簡稱“阿拉善SEE”),開始了自己從企業家到慈善家的轉型之路。

啓蒙

加入阿拉善SEE之前,雖然也參與過一些慈善活動,也捐了不少錢,但馮啓訓對公益界瞭解不多。

2015年,他以公司的名義,發起“千萬援助計劃”,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合作,資助西部地區的老年人羣,前後捐款兩千萬。此外也有一些其他較零散的捐助。

對於之前的公益行動,馮啓訓坦承除了遂行自己獻愛心的想法,也有商業上的考量,“塑造市場凝聚力,打造企業形象,提升團隊士氣”。但對於捐贈的後續效果,拘於當時對慈善的認知,他覺得沒必要關心,“反正是把錢給了政府或相關組織了,捐了就好了”。

馮啓訓的慈善啓蒙來自家庭,其母親一直對弱勢羣體抱有同情心和憐憫心。有一年,她在家鄉的縣城裏見到一位流浪人員,瞭解到其遭遇困厄,流落至此,遂跑到銀行取了兩萬塊錢給了這個人。

“兩萬元對她來講是鉅款,每月退休金才兩千多,至少兩年積蓄。”馮啓訓致電母親說:“肯定是被騙了。”母親只是笑了笑,“騙了就騙了,看着怪可憐的。”馮啓訓明白母親不忍心看到身在苦難中的人,他也懂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道理,也就不再說什麼。

馮啓訓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家文化更是情有獨鍾,對道家的一些經典還頗有研究。《道德經》裏一句話: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這是我第一次在古文中見到‘慈’這個字,這個說法絕不是偶然的。”

他說,“你看‘慈’這個字,下面是心,愛心,上面是玆,意思是草木茂盛的樣子,按照道法自然解讀,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和大地,所以你的心就要效法自然之道,像陽光普照萬物,像大地厚德載物。”

而所謂“儉”,在慈善裏,他認爲,就是尊重捐款人,讓每一分錢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敢爲天下先”,則是慈善家應該秉承謙虛之態,首先要感謝受助人。

這是一條典型的中國人關於慈善的思想路徑,其啓蒙往往來自於傳統文化中有關慈善的經史子集和名人軼事,但具體實施起來,與現代社會仍有一定差距。

西方現代慈善事業已發展百年,在商業文明深度影響下,形成一套獨有的現代慈善理念、方法論和操作模式。因此,除了從傳統文化中參悟慈善文化之外,馮啓訓也試着從西方的慈善家身上汲取營養。

比爾·蓋茨曾是馮啓訓少年時的偶像。少年時常讀偶像的傳記,在位於北京東三環的家中,客廳書架上多年來他還一直襬放着一張比爾·蓋茨的照片。大學畢業後,馮啓訓沒有順從分配進入體制,而是一個人來到陌生的北京創業打拼,進而創立北京中科凱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這一人生路徑,似乎與偶像感召有關。

後來馮啓訓又專門研究過比爾·蓋茨的公益行動。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美國的一次活動上,他還見到了比爾·蓋茨。在馮啓訓看來,蓋茨不光關心美國,還關心萬里之外和自身完全無關的非洲;不僅關注當下,還致力於探索基礎科學,關心人類的未來。這讓他想起中國那句古語——“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馮啓訓認爲,蓋茨完全擔得起這個評價。

“他給你一種全新的信念,也讓你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去看自己,原來世界是可以這樣的,成功也可以是這樣的。”比爾·蓋茨從企業家到慈善家的轉變,又一次給馮啓訓指明瞭道路。由此,馮啓訓開始有意識地接近擁有專業現代理念的公益界。

新冠疫情暴發後,馮啓訓第一時間捐款,並捐贈物資發往武漢、黃岡等地。

行動

加入阿拉善SEE之前,馮啓訓只是知道有個企業家扎堆的公益組織叫阿拉善,但沒接觸過,對這個組織也沒什麼感覺。直到結識了阿拉善會長艾路明。

艾會長對環保事業激情滿滿,90%的精力都花在阿拉善SEE的事業上。“從早到晚,不知疲倦,比年輕人精力都好!”這種狀態深深感染了他。他也非常認同阿拉善SEE的那句口號:“凝聚企業家精神”。兩人相熟之後,艾路明直接對他說:“來阿拉善吧,阿拉善很好玩。”

另外他也一直記得蓋茨一段關於慈善的對話。有人問蓋茨,爲什麼要做慈善?“蓋茨回答兩個原因:一、梅琳達(蓋茨妻子)改變了我,反覆強調多次。儘自己的力量讓世界更加美好,這件事非常有意義。二、這件事非常有樂趣。他喜歡研究事物背後的科學道理,而做慈善需要跟各方面的專家交流,這種腦力激盪讓他愉悅無比。”馮啓訓回憶說,“他說他想不到是否還有更好的方式過完這一生。”

“有意義和有樂趣”,馮啓訓也認同這個理念。

在艾路明的指引之下,他很快辦完入會手續,正式加入阿拉善SEE。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馮啓訓天南海北地參加了阿拉善SEE在全國的好幾次活動。

在這裏,馮啓訓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投票,即太行項目中心班子選舉。大家規規矩矩地投票、唱票、監票,“再牛的人也就是普通一票。一套流程下來,充滿了儀式感。真是那麼回事!”很快馮啓訓便領略到了阿拉善SEE獨特的魅力。有趣的是,在太行中心成立活動的慈善晚宴上,馮啓訓拍得了一張比爾·蓋茨的親筆簽名照。

與阿拉善同仁參與公益的同時,馮啓訓也開始意識到阿拉善SEE這種NGO對於社會的獨特價值,“就是做政府和企業做不到的事”。

在他看來,公益事業中有很多都存在高風險,如果政府去做,失敗了就是公職人員失職,同時企業又要講究成本和效益,也沒有動力去做這樣的事,唯有NGO可以突破這一“緊箍咒”,再加上企業家善於發現需求的天性,阿拉善SEE的環保事業大有可爲。

雖然入圈時間不長,但馮啓訓已開始着手謀劃自己的公益方向。他的計劃是,前期與阿拉善SEE同仁共同考察瞭解和參與協會的項目,感受能量和理念,然後再慢慢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做自己的公益項目是早晚的事”。

他不斷思考着阿拉善SEE的理念和成功經驗。“所謂‘凝聚企業家精神’,一定不是自己單幹,而是要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影響力,讓自己的顧客和員工參與到公益這個事情中來,同時又不損害他們的利益。”

赴內蒙古阿拉善盟考察的“任小米”項目也給了他不少啓發。“任小米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還創造了經濟效益。”馮啓訓說。他決定從這個理念入手,打造自己的公益項目。

去年11月份,馮啓訓的公司推出以膠原蛋肽爲核心的香皂等系列日用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本質上是馮啓訓的公益產品。因爲該系列商品銷售收入將100%捐贈給阿拉善SEE,另外產品採用環保原料,均可被生物所分解。

今年1月下旬,武漢新冠疫情暴發。阿拉善SEE當即號召會員捐贈,購買醫療物資支援武漢。馮啓訓在微信上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捐款。第二天會員們捐贈的第一批30臺呼吸機便運往武漢。之後,馮啓訓捐贈了一批防疫保健物資發往武漢、黃岡等疫區。

“你有這個能量,你就應該散發給別人。” 他開始不斷思索人生價值這種深層次問題,並將自己的這段公益慈善之旅,定義爲一次“重生”,一次“三觀重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