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房山區總體策劃,文化學者楊亦武編研、著述的《房山碑刻通志》卷六、卷七、卷八,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發行。《房山碑刻通志》共八卷,先期完成卷一至卷五的編研,分別由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學苑出版社完成出版發行。
作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房山段)建設的重點文化工程,《房山碑刻通志》被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列入2019、2020、2021年“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清單”,以《房山碑刻通志》卷六、卷七、卷八的出版發行爲標誌,《房山碑刻通志》卷一至卷八的編研出版全部完成,該項“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重點任務”取得圓滿成果。
歷代碑刻,是研究歷史文化、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一把鑰匙。完整系統的碑刻文獻,是研究地方歷史文化的百科全書。《房山碑刻通志》的出版發行,標誌着房山區進一步推動了文化成果轉化,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歷史文化支撐。
在《房山碑刻通志》全卷出版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房山段)碑刻文獻研究成果新聞發佈會上,房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明智進行了主題發佈,《房山碑刻通志》著者文化學者楊亦武介紹了編研經過和出版經過,北京市文物局領導對《房山碑刻通志》的出版發行表示祝賀。《房山碑刻通志》共八卷,總字數達210萬字。收錄了全境25個鄉鎮(街道)的碑刻,這些碑刻分佈145個村、1個社區。先後分三次出版:其中2018年完成卷一、卷四的編研出版;2020年,完成卷二、卷三、卷五的編研出版;2021年12月至2022年初,完成了卷六、卷七、卷八的編研出版。
房山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別是碑刻衆多、年代久遠。歷代碑刻數量居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內各區之首,現存的碑刻、碑刻拓片達到875件,歷史年代自北魏、北齊、隋、唐、遼、金、元、明、清,直至民國。編研調查完整系統的碑刻史料,對勾勒出房山的歷史文化的全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房山碑刻通志》研究項目由文化學者楊亦武先生具體承擔。楊亦武集40年對房山碑刻及房山歷史文化的研究積累,伏案10載,旁徵博採,修校9次,查疑補正、最終完成875件碑刻的抄錄、整理、編目、分類、考證,完成《房山碑刻通志》編研出版,形成涵括房山全境碑刻的地方碑刻文獻體系。
發佈會上,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長、文物考古專家齊心先生等專家學者指出,《房山碑刻通志》的出版,對北京史研究、文物保護研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是“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專家認爲,《通志》在碑文考釋中下足了功夫,通過碑文的解讀,釐清了歷史文化的來龍去脈,因此《通志》不僅是一部碑刻志,更是一部以碑刻爲視角的地方誌。通過《通志》,即可全面瞭解房山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也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提供了地方歷史文化支撐,爲北京史研究奠定了碑刻文獻基礎。
房山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房山碑刻通志》是爲讀者打開了房山歷史文化之門的一把“鑰匙”。房山區作爲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西南起點,主體元素和基礎支撐,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中責任重大。通過此書的出版,讓研究、熱愛房山歷史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掌握了更加系統的碑刻史料,捕捉到更加準確的歷史信息,勾勒出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