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一天,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夏日熾烈的陽光直射在中原大地上。
在古莊店鄉陳窪村,5歲的茗皓依偎在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項目志願者的身邊,認真分享着他的幾幅畫。而就在幾個月前,這個與曾祖母相依爲命的孩子還不太愛與人交流。
小茗皓只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幫扶的困境家庭兒童之一。日前,記者跟隨項目的鄉村家庭教育狀況調研組走進方城縣,實地探訪當地家庭教育現狀,和這一從“硬件+軟件+多方動員”公益幫扶模式的實施情況。
硬件:打造一個專屬學習生活空間
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方城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脫貧攻堅時期,在國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刺激和帶動下,對鄉村家庭教育問題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改善。然而,由於困境家庭成員整體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普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最明顯的就是由於經濟收入低,家長也缺乏相關意識,孩子普遍缺乏一個獨立的學習生活空間。
基於此,“家庭成長計劃”公益項目從環境改造入手,除了將牆壁粉刷一新外,還購置一套適合孩子用的書桌椅、牀和衣櫃,爲孩子打造一個專屬的學習生活空間。
南陽盛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下稱“盛源”)承接了“家庭成長計劃”在南陽的項目實施,理事長史兆陽介紹,爲確保該項目幫扶落實到每一戶每一個孩子身上,他們半年多的時間,在方城縣篩選出了25戶困境家庭,並挨家挨戶進行調研,再根據每戶的實際情況實施項目。
小茗皓就是該項目幫扶的受益兒童之一。負責方城縣項目執行的劉夢純說,前期調研時,他和太奶奶房間的牆壁都是黢黑的,破舊的牀嘎吱嘎吱響,一張用了多年的桌子也是髒髒的,上面擺滿了雜物,已經上幼兒園大班的小茗皓畫畫寫字只能趴在牀上。
村幹部介紹說,媽媽在生下小茗皓第二年就改嫁了,患有精神障礙的父親2020年因爲故意傷害罪被監禁。爺爺因爲一場意外去逝後,奶奶也打工去了外地,再也沒回來過。小茗皓只能跟今年已84歲的太奶奶生活在一起。
太奶奶頭髮花白,走路顫巍巍的,身子向前佝僂着,手腕貼着膏藥,左手抖個不停,嘴裏還不時念叨着什麼。只是小茗皓走到哪兒,她的眼睛就瞄向哪兒。
牆壁是白色的,這讓不大的房間並不顯得侷促。項目資助購置的一套書桌書架和椅子、兩門衣櫃、還有牀,都是藍色的,讓人覺得寧靜和安心。“這些畫,都是我坐在那上面畫的。”小茗皓轉頭指着椅子和書桌說。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會會長蔣永萍表示,環境的改造對於改變困境家庭孩子的心情是有益的,可以讓他們更專心的學習,也對未來多了一份期望。而且他們也會學會珍惜,養成乾淨整潔的習慣,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9歲的亞麗就是這樣,她也是被資助的困境兒童之一。亞麗的母親患乳腺癌後動手術,花光了所有積蓄,只能靠父親一人打零工賺錢養家,哥哥姐姐還都在上學。
亞麗很喜歡她的新房間,地面被打掃得很乾淨,被子疊得整整齊齊,書桌上除了學習用品,沒有一點其他雜物。“平時都是她自己收拾打掃,也不願讓別人進來呢。”媽媽說。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家庭工作辦負責人闞婷表示,項目實施一段時間後的問卷調查顯示,100%的孩子都喜歡改造後的房間。
軟件:心靈的關愛和陪伴
生活空間改善了,生活習慣也養成了,但這些都無法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家庭成長計劃”項目在環境改造的同時,還通過當地社會組織招募並培訓志願者,通過專業服務,爲孩子們提供情感陪伴和教育支持的“軟件”幫扶。
蔣永萍表示,困境兒童面臨的不僅是物質上的需求滿足的問題,由於年紀尚小,缺乏抵禦能力,更根本的困境是人格發展層面的嚴重受損,比如不愛與人交流、自尊心受損、壓抑與自我封閉、內心迷茫與無價值感等,這就需要有愛的陪伴和家教理念的輸入。
闞婷告訴記者,項目的最終目的是將陪伴、社交、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課程植入其中,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讓家長能夠真正理解教育的內涵。
劉夢純也認爲,環境改造只是一個切入點,最重要的是接下來的入戶陪伴。他表示,按照項目要求,執行方在一年內要開展9次入戶陪伴、3次集體活動(含1次鄉村家長課堂)。
東八里岔村的育英,媽媽幾年前去逝,爸爸長年在外打工,平時是姥爺來照顧她。“沉悶、不愛講話、不願出門、感覺做什麼都沒意思。”劉夢純說這是前期調研時育英給他的印象。
“小茗皓也是這樣。”劉夢純說,“今年2月開始幫扶時,他一點都不愛說話,見了我們總是往太奶奶身後躲。”
但漸漸地,這些孩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劉夢純介紹,志願者再上門時,小茗皓都是主動地出來迎接,還會分享他在幼兒園的一些事情。“每次我們離開,他總是站在路邊看着我們車走遠了纔回去。”
“我也沒時間陪孩子。育英現在變了許多,性格開朗了,也樂於講話了,見了外人來家裏,也不再躲着了。”育英爸爸說。知道調研組要來,他特意還煮了一鍋柴雞蛋和自家種的玉米棒子。
闞婷說,項目開展3年來,她最欣慰的時候,就是看到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着所希望的改變,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和家長日益開朗的笑臉。她表示,問卷調查中也顯示,有超過56%的孩子學習成績有提升,有10%的受益兒童成爲班幹部,普遍反映更加自信,社交能力有提升。
在談到“家庭成長計劃”項目的作用時,蔣永萍談到了該項目的幾大特點。
首先,“家長成長計劃”幫扶的是5-14歲的困境兒童,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快速發展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格養成的最佳年齡階段,項目選擇這個年齡段兒童進行干預是非常精準的。
其次,志願者深入家庭陪伴,能夠發現孩子的一些問題,跟家長交流,反饋,家長就更瞭解自己的孩子,提升家長對孩子的信心。同時,志願者也能傳達一些正確的家教理念,這就有可能改變孩子的命運。
第三,《家庭教育促進法》特別關注到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面臨的困難,要求對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服務,引導其積極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狀況,加強親情關愛。該項目正是實施《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的切實舉措。
“‘家庭成長計劃’項目就像是一場及時雨,彌補了困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效緩解困境的代際傳遞,促進了兒童健康成長。”一直陪伴調研的方城縣婦聯主席屈會麗說。
多方動員:有效落實家庭教育幫扶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浙江婦女兒童基金會2019年開展的“家庭成長計劃”公益項目正是聚焦困境兒童家庭教育這一重點領域。項目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6月,累計受益家庭 2257戶,覆蓋全國 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但是,無論是前期調研、硬件+軟件雙幫扶,還是打造專業機構、提升專業人員能力,家庭教育幫扶的各個鏈條可以說是千頭萬緒,如何才能將這些真正落實下去?
闞婷介紹,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採取的策略就是依託基層婦聯或激發和動員當地社會組織參與行動,並以項目實踐撬動當地政府資源,共同促進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首先,項目與地方樞紐機構合作,以解決屬地化執行的問題。在河南,“家庭成長計劃”選擇與河南省兒童希望救助基金會(簡稱“兒童希望”)合作,這是一家專門從事孤兒和困境兒童救助的公益組織。該基金會按照項目的邏輯框架,在當地組織調研困境兒童的需求,尋找對接落地執行機構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實施項目。
在南陽市,“兒童希望”選擇“盛源”來具體執行項目。“我們在南陽市共篩選了65戶困境家庭進行幫扶,從前期調研到傢俱安裝、房間改善,包括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溝通,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史兆陽表示,盛源願意實施這個項目,也希望藉此打造機構在南陽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其次,項目培育了家庭教育機構,改變當地家庭教育力量不足的問題。屈會麗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後,方城縣投入了很大力量,但政府投入與公益項目投入的重點和區域不一樣。前者重點是整體性的組織和倡導,而項目關注的是困境兒童及其家庭的個性化需求,二者相輔相成。婦聯依託項目,發揮基層婦聯服務、引領、聯繫羣衆的職能,對社區婦聯幹部加強引導,致力於《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宣傳與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倡導,“項目在方城的落地,拓寬了我們的工作思路,成爲我們工作的有效補充。”屈會麗說。
第三,項目打造專業化的家庭教育志願者隊伍,爲更多困境家庭提供針對性服務。史兆陽表示,項目不僅提供了資金方面的支持,還對志願者的招募和培訓提出了明確的方向,並開發了家庭教育的陪伴課程,從社交、心理、衛生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爲志願者提供與家庭互動的教學課件,併爲骨幹志願者提供了家庭建設系列課程,提升了志願者的專業服務能力。“在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機構的項目管理與執行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屈會麗表示,縣婦聯也在積極調動鄉、村婦聯組織及在地社會組織,廣泛發動志願者,配合“家庭成長計劃”在方城的落地,一旦該項目退出後,能確保這些孩子還能得到持續的陪伴和服務。
闞婷稱,希望以此項目契機,建立起一個聯動平臺,動員各方力量,涵養全國性的家庭教育公益生態,讓更多困境家庭走出“困境”,減少貧困的代際傳遞,切實助力實現家家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