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科大學:研學治沙精神,助力鄉村振興

2022年是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週年。爲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青年使命,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中國藥科大學“漠藥”團隊於2022年7月1日從南京出發,前往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和民勤縣西渠鎮,開展以“研學治沙精神,助力鄉村振興”爲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近年來,我國治理沙漠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但沙漠生態修復治理仍然任重道遠。中國藥科大學“漠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沙漠中進行了爲期十天的實地考察、走訪調研,以親身實踐來號召廣大學子凝聚青春力量,弘揚“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當代愚公精神。

三代耕耘,情暖八步沙

爲更好地瞭解中國治沙歷史,進一步探索科學治沙、開放治沙、創新治沙的新時代治沙策略,中國藥科大學“漠藥”實踐團隊赴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八步沙林場、八步沙六老漢治沙紀念館等地,圍繞“致敬時代楷模,激揚奮鬥青春”的核心思想,開展了治沙研討會、參觀學習基地、採訪八步沙治沙三代人、參與植樹造林、開展紅色教育等活動。在八步沙林場,實踐團隊有幸採訪到第一代治沙人張潤元、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和羅興全、第三代治沙人郭璽。

面對採訪,張潤元爺爺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老話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八步沙這七萬多畝沙雖然已經治住了,但是它以北的幾十萬畝沙漠也對環境的危害很大,如果沒有治住,風沙還是會刮來,對八步沙還是有很大影響的,所以我希望要把它之外的沙漠治住,這就是我對後人的期望。”通過此次採訪,實踐團隊對治沙的艱難歲月、治沙造林的初心、三代人的治沙信仰、八步沙林場的改革歷程、八步沙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以農促林、以林治沙、以副養林的多種經營機制有了更加全面、更加透徹的理解。

望着綠色的生命點綴着茫茫大漠,黃綠交替間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彷彿看到了一代代古浪人民奮鬥的歷史,這是古浪人民在中華大地上留下的不朽之作!

堅守初心,迎時代潮流

在八步沙林場,第三代治沙人郭璽熱情地向實踐團隊成員介紹了八步沙林場的歷史。在他的帶領下,實踐團隊見證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六位老漢在沙漠承包合同書上按下紅色手印,帶頭與“黃龍”搏鬥,到如今在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下治沙的巨大變化,近半個世紀,“六老漢”和他們的後代,戰風沙,先後治理荒漠近40萬畝,讓風沙線倒退了15公里。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只爲踐行把沙漠變成綠洲的錚錚誓言,守護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第三代治沙人郭璽哥哥也向同學們介紹:“網絡治沙、拉水、澆樹都比上兩代人要快得多,省力得多。我們就是個榜樣,我想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共同治沙。全國的總綠化面積不到40%,荒漠還有很多,但我相信終有一天荒漠會變爲綠洲!”從林場拉水,再到澆灌樹苗,通過實踐學習,同學們切實感受到了治沙的不易與艱苦,這激發了同學們極大的鬥志,立志要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沙漠治理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時代是需要英雄並一定能夠產生英雄的時代。”爲進一步推廣學習三代人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的治沙精神,從八步沙林場,到六老漢治沙紀念館,再到蒼涼孤寂的沙漠,團隊成員都在開展教育活動。通過走訪調研,成員們都深深感受到了黨的重要領導作用和地位。任何事業都離不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黨的帶領下,當地人民敢爲人先,凝心聚力,十年如一日地不斷鞏固和發展綠洲,促進生態建設,並因地制宜,尋找到了利用梭梭樹、肉蓯蓉的種植和溜達雞等沙漠特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致富密碼,打開了以沙帶動農副業,以經濟效益促進林業發展的新格局,實現了綜合性經濟體建設的偉大構想!

奮鬥拼搏,譜民勤樂章

結束了在古浪縣的實踐學習,實踐團隊前往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邊緣,南依涼州區,西毗鎳都金昌,北臨巴丹吉林沙漠,東接騰格裏沙漠的民勤縣。實踐團隊在這裏見證了一部與風沙抗爭的生態保護史,一張脫貧致富、振興鄉村的宏偉藍圖,一份“勤勞、樸實、堅韌、勇敢”的民勤精神。

爲更進一步落實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解,實踐團隊前往生態保護林、紅崖山水庫、青土湖、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等地,切身感受到了沙漠惡劣的生存環境,實地考察了梭梭樹的種植情況,同學們對於民勤縣生態保護的歷史及現狀有了深刻的認識。

民勤縣就像鑲嵌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綠色寶石,但四百多公里的風沙線,讓這裏成爲了我國北部風沙線上的一座橋頭堡。“胡楊樹種一棵死一棵,流沙不斷吞噬,沙漠年年推進,塵暴時時侵擾。”當地的居民向同學們這樣介紹。半個世紀以來,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民勤人民適地適樹,種植梭梭樹、沙拐棗,採用“壓沙造林+噴灌”模式治沙造林,讓民勤彷彿變回了曾經歷史上的那個“湖泊漣漪、水草豐茂、可牧可漁”的綠洲,閃耀在西北大漠之中,實踐團隊的成員們也對民勤人民的拼搏奮鬥精神肅然起敬。

“一部民勤志,半步治沙史”,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不讓民勤成爲第二個羅布泊,民勤人做到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與辛勞,打造出了“沙海綠洲、綠洲碧海”的奇觀,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實幹實學,助鄉村振興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脫貧攻堅是其中一個重任。民勤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用蔬果大棚托起鄉村振興致富夢。深入基層,紮根基層是瞭解脫貧致富事業的最佳途徑。7月7日,實踐團隊在返鄉創業大學生仲麟的帶領下,趕往瓜田採摘成熟的蜜瓜,並同步直播現場,進行線上宣傳、銷售沙漠蜜瓜。切身體驗過脫貧的不易,實踐團隊更加感受到了青年一代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民勤的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老一輩在泥濘曲徑上他們摸爬滾打,不斷嘗試,只希望爲民勤摸索出一條振興的通衢大道。但生態環境惡劣,種植面積小,一畝地僅有一千斤的蔬果產量,加之銷售渠道窄,果農常常入不敷出。

民勤的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在幾代人的艱苦奮鬥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自2018年起,民勤縣引進知名電商,形成了“專業市場+企業+電商”,“箱裝+精包裝+快遞寄運”的多元化營銷模式。近年來民勤又引進培育蜜瓜新品種,逐步形成金紅寶、哈蜜瓜、銀蒂、黃河蜜、玉金香等五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先後榮獲“中華老字號產品”、“世博會金獎產品”等殊榮,蜜瓜已然成爲民勤快步發展的黃金產業。

民勤的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隨着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媒體影響力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到家鄉,一個逐漸變富變綠的新民勤正迎來新生,一個充滿活力的新民勤正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昂首向前。

治沙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持續用力、久久爲功,“漠藥”實踐團隊希冀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弘揚治沙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通衢大道上闊步向前,讓更多的人爲生態環保、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作者:袁媛 何曼 劉奕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