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天,8歲的笑笑緊張地拉着爸爸的手,走進一間攝影棚,在他眼裏,一切都是那麼新鮮,巨大的背景布,咔嚓咔嚓響的閃光燈,奇奇怪怪的各種設備和儀器,掛着工牌邁着匆匆步伐的大人……總之,笑笑看什麼都好奇。
對笑笑來說,舞臺上閃閃發光的偶像抵不過一套嶄新的奧特曼卡片。儘管笑笑還不太明白他現在在做些什麼,但還是努力理解着導演的話,與這位雖不認識但有着溫暖笑容的鄰家大哥哥——關愛孤獨症羣體公益大使INTO1林墨,一起愉快地完成了公益大片的拍攝。
這是一次跨界的公益活動嘗試,也是一次極具社會意義的公益倡導。《WAVES漫潮》攜手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福建省南極光公益服務中心共同發起“讓愛不孤獨——關愛孤獨症羣體計劃”,在多家媒體平臺聯合推廣支持下,通過公衆人物牽手孤獨症羣體,一起跨界呈現“愛與希望”。站在聚光燈下,站到公衆面前,孤獨症人羣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公衆的瞭解和關注,從瞭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接納,真正走進孤獨症羣體的內心世界,用愛溫暖他們,溫暖整個世界。
而這看似一切順利的公益拍攝活動背後,卻承載着一個孤獨症兒童家庭多年來艱難而不懈的努力。
兩歲多時,笑笑就被檢查出發育遲緩,他的語言水平、理解能力、大運動表現都明顯低於同齡的其他孩子,有典型的孤獨症表現。爲了給笑笑最好的治療,笑笑爸媽常年奔波於各個城市之間。“通過去形形色色的康復機構求醫問藥,我們瞭解到,更重要更難的是,需要幫助孩子樹立自我意識,擁有‘我’的概念,實現他的‘社會性’。”笑笑媽媽說,而這也正是笑笑爸媽帶孩子來進行公益拍攝的主要原因。
福建省南極光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潘彬彬認爲,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說,讓孩子“認知自我”、“面對現實的自我”,再到“接受現實的自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就需要在家庭康復教育中,家長多替孩子創造些與外在世界溝通和接觸的機會,讓孩子從“生理自我”中走出來,在社會活動中完成“社會自我”的塑造。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孩子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力、對新環境的適應性、做事主動性等軟性能力。孩子對“理想自我”也會有進一步的期待,情緒更加穩定,逐漸克服人際溝通障礙。
不同於其他一些孤獨症孩子的家長往往迫於外界的眼光,無奈把孩子安置在家裏小心呵護,笑笑的爸爸媽媽更鼓勵他多去感受些生活的美好,增加些奇妙有趣的人生體驗。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笑笑曾在森林裏學習過關於植物的知識,也曾在冥想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祕與安定,這次他還有了和偶像藝人一起拍攝公益短片的機會,讓社會大衆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孤獨症羣體,爲一個更加包容多元的環境做出了自己一份小小的努力。
笑笑媽媽曾經做過一個夢,在夢境裏,笑笑流利地背誦着三字經。笑笑媽媽聽到後高興地到處跑,逢人就叫嚷着:“笑笑說話了!”“笑笑說話了!”現在,這一幕真的發生了。現在的笑笑外向、開朗,是一個逢人就能聊天的小話嘮。除此之外,他還是小區裏當之無愧的兒歌王者,坐擁響噹噹“中華兒歌曲庫”的稱號,最喜歡和小夥伴們玩着你追我趕的遊戲,笑着鬧着,滿頭大汗地瘋跑。這就是在強調自我意識爲主的家庭康復教育中,一個孩子可以取得的難以想象的進步。
接下來,“讓愛不孤獨——關愛孤獨症羣體計劃”還將以“有愛朝鷺 無礙未來”支持性就業公益項目爲載體,以“不孤獨星球”爲主題持續開展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線上愛心售賣、線下主題展覽、融合音樂會等,號召公衆廣泛參與,支持特殊困難羣體就業。
據全國第二次殘疾人口普查顯示,目前登記在冊的殘障人士有8500萬人,但就業率不足四成。結合“愛心廈門”建設,實施“愛心助殘”行動,朝鷺學堂和福建省南極光公益服務中心聯合開展“有愛朝鷺 無礙未來”支持性就業公益項目,由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提供公募平臺,通過引入專家團隊的專業支持,培訓就業輔導員,鏈接愛心企業,並通過就業輔導員陪伴支持身心障礙人士上崗,實現穩定就業。同時,項目定期開展身心障礙者融合倡導活動,提升大衆對身心障礙者的權利及社會融合的意識,讓身心障礙者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就業選擇機會,讓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能夠看見身心障礙羣體,並更好地接納他們。
截至2022年8月,“有愛朝鷺 無礙未來”支持性就業項目累計開展就業輔導員、身心障礙者、志願者專場培訓6場,愛心企業專場開放日活動6場。活動參與人數已達500餘人,100多個特殊家庭從中受益,近百名身心障礙人士獲得實質性幫助。活動得到中央及地方各大主流媒體、自媒體的肯定與宣傳,獲得良好社會效應。
公益機構項目負責人說,“未來,還有更多像笑笑這樣的孩子,將得到‘有愛朝鷺 無礙未來’支持性就業公益項目的幫扶,希望能夠通過多種形式讓更多的身心障礙者走入大衆的眼中,融入社會,得到更多社會公衆的關注、理解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