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邛崍市,古稱臨邛或邛州,迄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千年歲月留下諸多厚重文化,邛窯便是其一。邛窯是古時四川地區最大的青瓷窯系,中國彩瓷發源地之一,創燒於南北朝,盛於唐、五代,衰於宋。邛窯所燒造的器物曾被選爲貢瓷,與長沙銅官窯稱爲姐妹瓷窯。
順着南河沿岸一路行走,水映雲霞,風景宜人。不經意間,便到了十方堂邛窯遺址。十方堂窯址是邛窯遺址中最爲典型、最具代表性的窯址之一,核心區300畝,現存窯包14個,分佈於南河南岸的小平壩上。邛窯並非某單一窯址之專名,而是邛崍境內多處古瓷窯遺址的總稱,包括南河十方堂、固驛瓦窯山、西河尖山子、白鶴大漁村及柴山衝、黃鶴、官莊等7處古瓷窯遺址。
走進十方堂窯址一間展廳,一件唐代綠釉長嘴省油燈吸引了我,這不是陸游“種草”過的一款“黑科技”嗎?他曾這樣寫道:“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脣竅中,可省油之半。”
如此獨特的文物,還曾引起外國專家關注。1936年的某一天,美國學者葛維漢、英國學者白德福在中國考古學家鄭德坤的陪同下來邛崍考察。在考察活動中,他們無意發現了邛窯瓷片,三位專家順着瓷片鋪成的小路,一路尋到了十方堂村。
“這真是奇觀!這是千年古窯!”當三位專家看到堆積如山的瓷器碎片,頓時驚訝得齊聲叫道。這一年,埋藏了近千年的邛窯驚豔亮相,引起世人矚目。
邛崍的天然環境,是滋養邛窯發展的養分,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它得以長期燒造瓷器的基礎。穩定的瓷器生產,爲邛窯瓷器銷往各地及海外打下了基礎,也給後世留下了豐富遺存。
時間的指針撥動到1984年,這一年,考古人員在十方堂遺址發掘,一下就發現了5個堆積層。
堆積層爲邛窯5個疊層按時間先後判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進一步證實了邛窯的燒造歷經了南北朝—唐朝—北宋—宋末元初等幾個時期,證實了邛窯在宋末元初衰落的事實。曾有人認爲,邛窯的衰落極可能是因爲宋末的戰爭重創四川手工業,致使人口凋敝,市場需求銳減,燃燒了800多年的窯爐自此熄滅。
令人欣慰的是,邛窯燒製工藝雖一度失傳,但在邛窯燒造技藝傳承人何平揚的探索中再次復原。1972年,邛崍籌建美術陶瓷廠,何平揚被招進窯廠當美工,從事研究和恢復邛窯生產工作。他用了30多年的時間,通過反覆試驗摸索,最終掌握了製坯、制模、注漿、修坯、裝飾繪花、釉色以及裝燒全套技術。如今,他的兒子何丹子承父業,走上了邛窯文化傳承之路。
凝視眼前出自邛窯的瓷器展品,高溫釉下彩繪栩栩如生,罩有透明的薄釉。我堅信,千百年來,邛窯技藝從來沒有斷絕,它一直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