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道縣:“五聯五治”築牢省際平安邊界——連續6年獲評全省平安縣

“搭幫兩地黨組織牽頭對接,荒地變寶地,現在已種上茶葉。”8月24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高步村龍芳革談起村黨支部爲百姓解難事時豎起了大拇指。

高步村在與廣西交界處的科馬界有公山360畝,由於地處邊界,多年來一直閒置。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高步村計劃盤活該處閒置資產,發展茶葉產業,但苦於沒有種植經驗和銷路。廣西三江縣有良好的茶葉種植基礎,茶葉產業規模大、銷路廣。通過兩地黨組織牽頭對接,高步村以土地入股和資金入股的形式,與林溪鎮三月三鄉耶茶葉有限公司聯建成該茶葉基地。目前該茶葉基地每年不僅提升了村集體經濟收入水平,還提供了長期務工崗位20餘個,帶動了村民家門口就業。這是該縣創新省際邊界社會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

通道侗族自治縣地處湘、桂、黔三省(區)交界處,省際邊界線200.44公里,區位條件獨特,受特殊歷史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等因素影響,邊界地區社情複雜,跨際邊界地區矛盾糾紛時有發生。

近年來,該縣創新省際邊界社會基層治理,探索實施“支部聯建、疫情聯防、平安聯保、文明聯興、產業聯盟”與“政治、法治、羣治、德治、共治”的“五聯五治”邊界社會基層治理機制,有效破解省際邊界基層治理難題。

支部聯建,突出“政治”引領

爲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構建縣、鄉、村三級黨建合作平臺,解決省際邊界區域社會基層治理“責任不明”“溝通不暢”的問題,該縣積極探索“黨建+邊界治理”體系,以跨區域聯合黨支部爲抓手,建立了三省(區)四縣(湖南通道縣、廣西三江縣、貴州黎平縣與從江縣)黨委組織部門邊界社會基層治理溝通協調機制,省際接邊地區村與村成立“聯合黨支部”,着力解決“糾紛調處難、社會治理難、村務融合難、經濟發展難”等問題,推動黨建引領省際邊界社會基層治理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以前村與村之間各自爲政,一點小事常常扯皮。屯裏老百姓還時常因山林、水源、宅基地發生矛盾糾紛。”將王屯聯合支部書記王鳳明說。

將王屯,地處通道侗族自治縣隴城鎮洞雷村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林溪村交界處。這個橫跨湘桂兩省份自然村寨裏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兩地共45戶168名村民混合居住,其中湖南籍13戶43人、廣西籍32戶125人。據王鳳明介紹,自從洞雷村與廣西林溪村在屯裏成立了跨省聯合黨支部,兩地羣衆親如一家,以前不敢想的建鼓樓、開公路、修水渠……等民生難事,如今在聯合黨支部的推動下都變成了現實。近年來,聯合黨支部爲兩地羣衆解決疑難實事達380餘件,爲羣衆挽回經濟損失達200餘萬元。

疫情聯防,強化“法治”保障

通道縣牙屯堡鎮通坪村與廣西林溪鎮水團村歷來兩地羣衆交流走訪非常頻繁。疫情發生後,由於跨省際區域階段性防疫要求的差異,給兩地羣衆生產、生活及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爲此,兩地聯合黨支部建立了應急聯動機制,設立了“健康聯合服務點”,組織黨員幹部採取“政策法規同宣傳、防疫工作同部署、聯合執勤同推進”,快速、高效應對突發事件,形成應對突發事件共同體,築牢了疫情防控的邊界屏障,形成了疫情聯防堅固的“防控牆”。

“現在村民隨時可以去廣西水團採茶葉,水團村民也隨便來牙屯堡趕集。”駐通坪村工作隊長王明東說,“疫情聯防”確實解決了邊界羣衆出行不便的問題,同時對隱滿行程人員,我們也能在第一時間將依法管控、打擊到位。

目前,在“疫情聯防”模式推動下,跨省邊界6個鄉鎮32個村全覆蓋佈置了“疫情聯合值勤點”,實現邊界疫情“零”發生,保證了邊界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

平安聯保,凝聚“羣治”合力

大力實施“一約四會+x”機制,以村規民約規範邊界地區村民日常行爲,經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禁毒禁賭會等基層自治組織管理村級事務,有效助推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目前邊界地區村寨都相應建立了村(居)民會議、村(居)民代表會議、村(居)民議事會、理事會等議事協商載體,開展羣衆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等協商活動,有效實現邊界地區羣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取得規模成效。

同時,合力推進以“縣鄉村(社區)”三級調解組織爲載體,健全羣衆訴求“一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一張網共治、一攬子解決”的 “四個一”機制,確保省際邊界地區“小事在村屯解決、一般問題在鄉鎮解決、重大問題在縣域解決”,有效破解跨省際邊界區域矛盾糾紛調處難問題。1-7月,調解各類跨省矛盾糾紛15件,成功15件,有力維護了省際邊界社會和諧穩定。

在實施平安聯保中,深入推進警源、訴源、訪源“三源共治” 與“互聯網+羣防羣治”機制,組建162個“志願巡防”小分隊、建立110個“平安邊界”微信羣與183個邊界平安聯保“微網格”,將村寨空巢老人、孤兒與留守兒童“早敲門、晚問候” 叫醒服務融入“三源共治”網格平臺,及時發現平安建設中的安全隱患,切實打通聯繫服務羣衆最後一百米。上半年,283名網格長協調處理百姓難辦事達861件,羣衆滿意率達100%。

“邊界區域一旦有安全隱患與矛盾糾紛,網格長通過微信羣隨時上報隨時處理。”通道獨坡鎮金坑村黨支部書記楊錦團說,通過金坑村與廣西水團村聯治聯保,兩地40多年來從未發生過刑事案件。

文明聯興,發揮“德治”支撐

通道縣省際邊界地區羣衆“山同脈、水同源、語同音、習同俗”。多年來,該縣充分發揮 “侗族款約”在鄉村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將基層社會治理相關內容編入“款詞”,融入到村規民約中,由當地德高望重的寨老或“新鄉賢”以講款、唱款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講,讓廣大黨員羣衆真懂真信真學,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同時,進一步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平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鄉土化、本土化”爲主線,大力實施“思想鑄魂、文化惠民、價值導向、文明提升、環境改善、家風建設、移風易俗”等七項文明實踐工程,採取“宣、講、做、評、幫、演、慶”等方式,重點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進社區、進邊界、進鄉村、進校園”,深耕德治教化,讓 “文明新尚”成爲邊界村寨一道靚麗風景線。同時,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新時代農村文明新風融合推進,使之服“水土”、接“地氣”。

結合三省交界地區侗族 “週週有活動,月月有節慶”羣衆文化活動,將鄉風文明、清潔衛生、日常行爲規範等融入侗歌、侗戲、琵琶歌中進行展演,利用舊石磨、舊壇罐刻制“仁、義、禮、智、信”石刻,打造邊界“文明小道”,讓羣衆在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中涵養文明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浸染,讓新時代文明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蔚然成風。

如今,新時代精神文明之花在三省(區)交界的侗鄉繁花盛開、碩果飄香,湧現了高步村、雙層村、通坪村等一大批新時代文明村寨, 2018年省級文明縣城第三方實地測評排名全市第一。“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已成爲通道的標誌。

產業聯盟,彰顯“共治”成效

“以前的荒地變茶地,今年得純利2.3萬元。”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通坪村茶葉種植戶陳興杭說。

在聯合黨支部的引領下,圍繞湘桂黔邊界特色,做好“兩茶一藥”產業和文旅結合文章,積極搭建鄰邊商圈平臺,深化產業合作,推動湘桂黔邊界地區形成相互依存、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湧現出“邊界茶市”“邊界茶廠”,每年銷往廣西的鮮茶葉達700餘萬斤,帶動與省際接壤的6個鄉鎮32個村2500餘戶人均增收1.3萬元。進一步對接廣西、貴州兩地旅遊市場,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開發侗錦、銀飾、木工藝品等一系列極具侗族特色的旅遊商品,帶動周邊1.2萬名羣衆走上旅遊致富路。

據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通坪村支部書記陳居能介紹,通過產業聯盟,村裏目前有300多戶種植茶葉、黃精與油茶,每戶年均增收1.5萬元以上。

在“產業聯盟”帶動下,該縣 “兩茶一藥”(茶葉、油茶、中藥材)產業種植示範基地達36個,完成種植面積28717畝,創產值10億元以上。

據悉,在“五聯五治”省際邊界治理下,該縣連續6年獲評全省平安縣,創造了連續19年無較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湖南紀錄,2021年榮獲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稱號。(餘家勝、楊正高、胡益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