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店,在我們身邊,也藏在街頭巷尾。它們是生活中轉角就能遇見的、記得名字或不記得名字的小店,藏着大家生活的痕跡和城市的記憶。我們記得它們的招牌、店裏商品便宜的價格、童年的味道和老闆親切的招呼。
而這些小店,在新媒體時代,已開始一些新的嘗試,比如在小紅書上運營自己的店鋪賬號,吸引線上客人。
近期,小紅書推出了扶持計劃——“街巷小店幫扶計劃”,
包括線下門店空間改善、以及線上內容話題、活動策劃、流量傾斜等扶持,希望小店能被社區更多用戶看到、被瞭解,也希望更多的人被吸引後到線下去打卡、去消費。
“街巷小店幫扶計劃”線下門店改造部分,是小紅書從線上話題中選擇了包括街邊開了37年的小麪館「隨意飲食」、聾人咖啡店「lilitime」、在地下室開了30多年的文具店 「寶寶文具」、古着店「天真無邪vintage」、獨立書屋 「1984bookstore」等5家用戶推薦的特色家門口小店進行改造,而參與改造的設計師是來自小紅書的博主。
該項目負責人表示,“街巷小店幫扶計劃”線下改造裏,是希望通過小紅書社區“人”的力量來完成對線下小店的改造。
改造的創意本身並不複雜,但想要落到實處未必容易。據瞭解,整個改造項目,是在不影響小店原來營業的原則下進行的“微改造”。基於店主的訴求和周圍鄰里/消費者的習慣,“改造”看似沒有變化,但是卻處處給人便利,保持着小店原有的初心和店本來的氣質。
以老盧灣地下室開了30多年的文具店 「寶寶文具」爲例。對很多老盧灣人來說,「寶寶文具店」就像一個“藏寶庫”,是一代人的共同回憶。但如今,這個開在地下室的文具店已經有些老舊,招牌不顯眼、入口太難找、店鋪空間也狹小到轉不開身。
負責寶寶文具店改造的兩位設計師 @小野黑波 @設計師PAN 由此出發,希望在保留小店琳琅滿目的“寶藏”感的同時,重點在入口設計,做更多文章,重新更換了更顯眼的門口,並且在地下室入口增加了一個明顯的指引“寶寶在這裏”,讓更多新老客人能看到它。同時,考慮到小朋友逛得久,“大朋友”沒地方休息,設計師們重新優化了空間貨櫃的擺放,購買了新櫃子,還加出了休息區,擺上了桌椅。
咖啡店「lilitime」亦然如此。在這家特殊的咖啡店裏,有一部分咖啡師是聽障人士,他們有不被看見的痛處——缺少無障礙衛生間。“我們這邊最大的問題是廁所,會有多殘疾人來我們店裏。他們需要一個專門的衛生間。”主理人章莉莉說。
由於店內沒有排污管,而社區衛生間相對老舊,負責Lili Time·巷子改造的設計師是小紅書博主@SHAW.SHAW.熱,他由此出發,在原有社區衛生間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間全新的公用無障礙衛生間。博主@SHAW.SHAW.熱說,希望這間新衛生間除了基本功能以外,可以讓使用的人自在放鬆,甚至能有一種被照顧的感覺。
而在線上,“街巷小店幫扶計劃”則會爲所有入駐小紅書的小店進行線上內容話題、活動策劃、流量傾斜等扶持。在這個過程中,小店店主可通過發佈筆記、店鋪直播等方式獲得流量曝光,還能借助線上售賣的方式,把承載着人情味的貨品,傳遞給更多喜愛小店。
比如開在成都市崇州市幼兒園隔壁的「白熊小超市」,從開店開始就每天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的經營心得,希望這份心得能變成其他人開店的“避坑”指南。在持續“賺了/虧了”更新下,獲得了很多關注,現在已經擁有5000+線上“雲股東”,他們常幫小店經營出謀劃策,建議開線上店,建議改線下佈局等;目前上線小紅書店後,持續“賺了”多天,線上一款“賺了綠本本”已經賣斷貨;儘管開在崇州,但也有就近粉絲開始去線下關顧小店。
同樣的情況,還有開在成都提供煩惱諮詢的Noworry Bakery解憂麪包鋪,以及在上海復旦新聞系人開的釘滿報紙的報亭咖啡店......
“街巷小店幫扶計劃”的項目負責人表示,做這個項目的初心很簡單,是希望這些承載着城市印記的小店被更多人看到,同時也從這些小店故事中感受到屬於這座城市的溫馨記憶和煙火氣。
據瞭解,小紅書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改造計劃,通過其線上社區的力量能幫到小店,也能慰藉到一部分人;同時,也希望開在小紅書裏的“小店”,能讓線上更多的用戶看到他們、喜愛他們,通過內容筆記,讓更多人感受到小店所在的城市氣息,以及街區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