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王,齊魯大地上一個最普通的小村莊,通過黨支部領創合作社、合作社集中經營土地,從蔬菜種植起步,致力於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並最終走向育苗、種植、物流運輸、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經過十幾年的蝶變,村民收入從2009年的8000元,增長到2021年的3.5萬元,走出了一條土地經營管理新路子。
“南小王的變化得益於黨支部領航和村莊的大膽嘗試。”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何官鎮南小王村黨支部書記孫國貞表示。
土地流轉:“轉”出土地新生機
時值金秋,經過一個多月的燜棚,南小王的村民開始了新一輪播種,筆直寬闊的馬路上,卡車、農機絡繹不絕,現代化智慧大棚裏,西紅柿苗簇簇新綠,長勢良好。
2008年以前的南小王,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村莊,“農村青壯年不斷湧進城鎮,農村土地大量撂荒,村宅被荒廢,農村逐漸失去發展的活力。”閆學京是村裏最早種植蔬菜的一批村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依然記憶猶新,“原先的地塊很零碎,幹什麼都得依靠人工,成本高不說,又累又不出活兒,還不如出去打工掙得多。”
家裏沒人、地裏沒苗、村裏沒錢,南小王的困境是當時不少北方農村的真實寫照。農村脫貧、溫飽後,如何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沉睡的閒置土地,又該以怎樣的方式重新甦醒過來?一連串的問題,叩問着南小王的掌舵人。
“農業是南小王的根,千萬不能丟,發展高效農業才能解決農業不強的問題。”孫國貞的想法也是大多數村民的想法。2008年起,南小王率先確定了土地流轉的思路,整理村莊閒置土地,成立山東省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南小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片區黨支部聯合領導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向土地要收成。
改革伊始,困難重重。面對村“兩委”的決定,不論是本村村民,還是附近村莊的老鄉,都認爲是在說大話,不少村民存在觀望心態。“充分順應羣衆意願,從老百姓的所盼所願出發,自然就會得到村民的支持擁護”——這是鄉村振興中總結出的“南小王經驗”,爲此,村“兩委”幹部走訪了全村105戶村民,挨家挨戶講政策、算總賬,彙集村民盼望解決的問題,完成了幾十頁厚厚的調研筆記。
一條條數據背後,是真走真訪摸清的村民所盼所想,更是真心實意謀發展的行動力量。村民的熱情提高了,零散的土地連成了片,當年合作社就以每年每畝926市斤小麥的價格流轉了508畝土地。
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村民們擰成一股繩,整土地、建大棚、學技術、種蔬菜,“村裏建起了10個蔬菜大棚,很快就以每年每個大棚2.5萬元的價格被村民承包租種。第二年分紅,每名社員平均1142元,加上土地流轉的錢,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2000元。”孫國貞笑着說,“地裏見了錢,村民的心就更齊了。如今說起要添設備、升級大棚,沒有一個不積極響應的。”
智慧農業:激活興農新動力
村裏的高溫大棚像滾雪球似的發展起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南小王”的名聲也越來越響。然而不過短短几年,周圍村莊紛紛開始土地流轉,同質化競爭加劇。南小王人漸漸意識到,改革不會一勞永逸,必須將“改革創新,敢爲人先”的南小王精神不斷傳承發揚下去。
“過去種地是爲了喫飽飯,現在種地是創業,是在幹事業。”面對新變化新問題,孫國貞一班人馬攻堅克難、闖關破障,擴大合作社規模,註冊成立晟豐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廣泛吸收周邊村莊農戶加入,累計流轉土地4500畝,規劃建成無公害蔬菜大棚種植區、有機蔬菜種植區、糧食種植區、良種繁育區,實現了土地綜合應用,錯時錯位錯峯生產,還與中國信託責任有限公司簽訂全省土地流轉信託“第一單”,以信託“二次代理”的形式獲取銀行信貸支持,有效解決了農業生產融資難、融資貴、融資少的難題。
在南小王村委會議室,一個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格外引人矚目,大棚信息、土壤溫度、溼度檢測等各項指標躍然屏上,這些數據連接的正是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新一代高溫大棚。2019年,在村黨支部一班人的積極推動下,南小王建起了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種菜“土把式”搖身一變,成爲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新農民”。
“這個平臺分爲物聯網系統、臭氧水秸稈還田系統、病蟲害智能識別系統等六大模塊。”孫國貞說,可通過手機端實時監控大棚內溫度、溼度、空氣質量等各項指標,並進行遠端操作,實現了線下生活、線上生產“兩不誤”,這一套設備下來,南小王村的菜農真正實現了“一機在手、管理無憂”。
高科技解放了生產力,也刺激了更多老農戶齊心協力想辦法,擴大種植效率。“菜農在生產中摸索出很多‘土辦法’,我們又專門去請教專家,陸續研發了二氧化碳產生器、自動碳晶管加熱毯裝置,一舉解決了冬季除雪費時費力等問題,這些省時省力的‘土裝備’現在已經成爲我們智慧大棚的‘標配’。”孫國貞說。
如今,通過智能大棚種植的黃瓜、茄子、辣椒、蘿蔔、韭菜等多種蔬菜品種已通過國家級有機蔬菜品種認證,形成了獨屬於“南小王”的蔬菜品牌。
特色品牌:賦能鄉村新發展
打通了土地、資金、技術的制約,“南小王”這塊金招牌擦得更亮了,引來了不少“金鳳凰”。
在天祿農業蔬菜配送市場,工作人員忙着把辣椒、黃瓜等分揀裝箱準備發貨。“從菜農千方百計找地方賣菜,到坐在田間地頭就可以把菜賣到全國各地,這在過去連想都不敢想。”村民裴德相曾因菜不好賣,選擇外出打工,如今他重新回村種植大棚。
天祿農業是一家專門從事蔬菜銷售的現代農業企業,據公司負責人孟繁軍介紹,他們從2017年來到南小王村,通過牽線搭橋,讓南小王的菜農與全國24家蔬菜銷售基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14個城市建起共享倉庫,並配套建設了蔬菜交易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恆溫庫、加工車間等設施。好品質不愁“好婆家”,如今,每天從這裏發往杭州、西安等地的蔬菜達300噸以上。
瞄準預製菜市場,南小王進一步放大蔬菜種植優勢,開始了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探索。2020年,澤遠中央大廚房項目落地。目前一期已經投產運行,年產半成品食品14萬噸,集蔬菜種植、倉儲冷鏈、農產品深加工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粗具規模。
“我們已經開發了40多道預製菜,直供超市、食堂、飯店等地。”在澤遠食品生產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身穿統一隔離服的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分揀、打包、裝運等工作。澤遠食品總經理袁樸凱說,2元錢一斤的豆角,做成淨菜能賣3元多,做成預製菜價格還要翻一倍,蔬菜種植真正成了菜農增收致富的“引擎”、鄉村振興的“硬菜”。(馬加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