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很多,是很多人一起做更多,更多的一點點。人人蔘與,纔是大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在95公益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阿里公益從2017年發起95公益周至今,雖然形式和活動越來越豐富,但始終不變的期待,就是最大限度發揮公益的喚醒作用,喚醒大家心中的善和愛,推動人與人的鏈接,最終帶動更多人一起來做公益。
經過幾年的發展,95公益周也不再侷限於阿里一家,而是慢慢成爲行業的共同行動和一個長期的公益實踐。
他表示,企業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價值,成爲社會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而公益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方式。阿里巴巴的使命願景決定了阿里重視公益。
在他看來,除了阿里自身參與公益,如何通過通過科技和商業讓公益變得觸手可及,讓公益更簡單,也是阿里公益持續探索的方向,“這幾年的團圓、公益寶貝、螞蟻森林等公益項目,都是鏈接了社會各方力量,讓大家參與進來,匯小善成大愛。”
事實上,淘寶、天貓已經鏈接了千萬商家深度參與公益,用戶在購物的同時,無形中就參與並支持了某個公益項目;而在2022財年,“人人3小時”帶動了7.8億人次公益行爲在平臺上發生,年輕人羣體在互聯網公益習慣正在養成,志願服務、公益捐贈、捐步捐聲、無償獻血等各種新的公益參與場景和方式都已經接入該體系,公益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
“阿里公益一直在嘗試通過技術的方式,建立公益行業的標準,解決行業面臨的發展痛點。”孫利軍說。
以公益行業的透明和信任問題爲例,從2019年95公益周開始,阿里公益在國內率先發布“鏈上公益計劃”,提出《公益鏈技術和規範》團體標準,現在,公益寶貝已100%上鍊,每一筆善款去向通過在支付寶搜索“鏈上公益”全程可查,讓消費者能夠看到其善款使用情況。這些推動公益公開透明的行動也獲得了行業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已有60多家基金會響應“鏈上公益計劃”。
此外,在今年95公益週期間,阿里公益“人人3小時”平臺還成爲國內首批受民政部門授權試點個人“公益慈善賬戶”的互聯網公益平臺,推進個人“公益慈善賬戶”建設。
“公益本來就應該很簡單”,孫利軍表示,相對於傳統公益封閉、線性的捐贈鏈路,互聯網時代是基於多角色、大規模、實時的社會化協同方式,阿里巴巴已經從單純的平臺型企業轉變爲網絡協同的發起者與產業鏈的連接者,通過社會化協同網絡,創新公益模式,讓公益成爲有源活水,“生態協同必定是公益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是其中的一份子。而能不能做好,取決於能不能與最廣泛的公益夥伴產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