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塞爾-上海雙城同步舉行,探索中歐雙碳合作新機遇

當前,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各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經濟“綠色復甦”,成爲後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關鍵議題。綠色轉型成爲各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際競爭的新領地,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問題成爲國際合作的重要抓手,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爲了推動世界經濟健康復蘇,有效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對話交流和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9月7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歐盟中國貿易協會聯合主辦的2022第八屆歐洲論壇於布魯塞爾和上海雙會場連線同步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爲“中歐雙碳合作:開放共享,奔赴淨零未來”,來自中國和歐盟政商學界的決策者、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們就“碳中和”、全球環境治理、綠色金融、可持續復甦等領域的合作展開深入探討,爲新時期、新形勢、新階段中國和歐盟的綠色轉型與合作提供新思路,全面提振中國和歐盟企業家的合作信心。

近年來,中國採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建立市場機制等政策措施,在政府和產業界共同努力下,再生資源利用、儲能、電動汽車等雙碳相關產業發展迅猛。而作爲世界“碳中和”事業的先鋒,歐盟減碳行動起步較早,且具備相關技術優勢。歐盟的綠色技術產業領先全球,新能源、可持續農業、氫能源、核聚變等低碳技術創新也走在世界前列。2005 年,中國和歐盟正式建立氣候變化夥伴關係。此後,雙方在能源與氣候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歐雙方並沒有停止溝通合作的步伐。因此,本次論壇的舉辦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論壇伊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會長Jochum Haakma分別致歡迎辭。

汪泓院長首先對參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實現“碳中和”是一場廣泛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多方攜手深度合作。中國和歐盟同爲世界主要經濟體,互爲重要經貿夥伴,也都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行爲體,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雙方有巨大的合作潛力與共同利益,擁有廣泛的共識和廣闊的合作空間。

她強調,中歐“歐洲論壇”是學院推動中國與歐洲經濟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十年來,已成爲中國與歐洲商界精英交流的高端平臺。長期以來,中歐致力於培養兼具中國深度和全球廣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商業領袖。在學院最新五年發展戰略規劃中,也將“引領責任教育”確立爲八大戰略舉措之一。自2017年起,中歐持續發佈ESG白皮書;2020年學院確立四大跨學科研究領域,ESG便是其中之一;中歐教授持續爲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建言獻策;同時,中歐還積極開發“碳中和”及ESG相關課程,滿足學生、校友和社會的需求。中歐倡議校友企業自上而下開展雙碳行動,鼓勵遍佈全球9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26000多名校友在社會責任、環境保護等方面持續發力。希望本次論壇能爲深化中歐雙邊關係與務實合作再獻新智慧,爲低碳轉型再出良策,爲共譜雙碳合作新篇章再添助力。

隨後,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會長Jochum Haakma致歡迎辭。他表示,當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爲歐盟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新冠肺炎疫情並沒有阻礙雙邊的經貿合作。疫情期間,中歐雙邊經貿需求依舊旺盛。中歐商品貿易額在2020年達到5880億歐元,在2021年超過6000億歐元。2020年前半年,歐盟對華投資額上升15%。2021年,中國對歐洲的直接外商投資從65億歐元上升到90億歐元。他強調,中國對歐洲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消費品和汽車等行業,中國風能、太陽能產業的相關產品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這對於推動歐洲的減碳事業具有重要作用。

緊接着,中國駐歐盟使團臨時代辦王紅堅公使致開幕辭。他表示,綠色合作是中歐關係的重要內容,做大做強中歐綠色合作,離不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重要的是做到堅持中歐關係的正確定位、確立氣變責任的理性認知、保持氣候政策的穩定連貫、維護應對氣變的互信基礎和妥處綠色規制的舉措分歧。

他說,“中歐47年交往最大的啓示是,雙方雖制度不同,但並不妨礙彼此求同存異、合作共贏。中歐在碳市場建設、可持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也充分證明,中歐是夥伴不是對手,合作遠大於競爭。”

他強調,中歐所處發展階段不同,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不可能完全同步,綠色規制舉措差異乃至分歧矛盾也在所難免,中歐應堅持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定位,應相向而行、排除人爲阻力,爲雙多邊領域的綠色合作進程營造互信的良好政治環境和公平公開共享的經貿投資環境。

隨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 (Pascal Lamy)發表題爲“攜手合作,中歐共赴零碳未來”的主旨演講。他表示,中國和歐盟在碳排放水平和趨勢、能源和碳定價方面的確存在很大差異,但雙方仍舊有很多重要的共同點。“儘管存在差異,中國和歐盟加深合作仍會讓彼此從中獲益。雙方可以在碳排放權交易體系(ETS)、貿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個領域展開合作。”他進一步強調,中國和歐盟應確保地緣政治、能源問題和短期主義不會削弱雙方的合作,或減緩減碳的進程。

接下來,中歐歐方院長杜道明(Dominique Turpin)發表致辭。他表示,解決氣變問題迫在眉睫。作爲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和歐盟在推進減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推動全球減碳事業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能夠從三方面發揮作用,包括:喚醒人們的危機感;搭建溝通平臺,充分討論未來的挑戰並尋求解決方案;以及推動政商界採取迅速而正確的應對行動。

在接下來的圓桌討論環節中,Business Europe總幹事Markus Beyrer,優美科電池回收解決方案高級副總裁、法蘭德斯中國商會主席Kurt Vandeputte,上汽集團華域汽車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海濤,In3act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中國歐盟商會副主席Guido Giacconi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學助理教授王任軒等五位嘉賓,分別立足各自領域,圍繞本次論壇主題展開討論。圓桌討論由中歐阿斯彭研究所創始人、監事會主席Ivan Hodac主持。

圓桌討論環節 上圖:布魯塞爾現場(從左往右:王任軒、Guido Giacconi、Kurt Vandeputte、Markus Beyrer、Ivan Hodac);下圖爲上海會場,張海濤

Markus Beyrer認爲,中國和歐盟應在巴黎協定、WTO框架下的氣候和環境倡議方面進行更多合作。Business Europe也希望能夠和中國的合作伙伴、各界同仁分享更多減碳實踐。

Kurt Vandeputte在討論中指出,要推進減碳進程,最重要的是推動能源轉型,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推進減碳過程中,優美科採取了減少直接碳排放、使用可替代能源以及推進能源轉型三大措施。他強調,監管層可以制定標準和共同減碳目標,行業和企業必須主動參與全球合作。“當前中國採礦業發展迅速,從南美洲到非洲再到東南亞,都有國際合作,中國在礦業方面需推進可持續發展,展示中國形象。”

張海濤表示,推進“雙碳”工作是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雙碳要求也正成爲參與國際貿易的主要市場規則之一。“以汽車行業爲例,一些歐洲知名汽車製造商已經對供應商的碳排放評級提出明確要求,不達標的企業無法進入供應商清單。減碳可以說是關乎許多企業生死的大事。”他強調,雙碳工作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方方面面,從企業的原材料、能源、產品,到企業的生產、物流和整個價值鏈,做好雙碳工作將使整個企業價值鏈更綠色、高效、低碳,並有利於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競爭力。

Guido Giacconi強調,未來中歐雙方在減碳事業上有巨大合作機遇,包括綠色氫、循環經濟等;另外,在提高電網的靈活性,改革電力基礎設施和需求響應機制,創新區域供熱系統、新型交通、綠色建造、智能電網、水土生態保護等方面,中歐也有廣闊合作空間。

王任軒教授介紹了自己對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等話題的研究。他強調,中歐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例如,雙方可以建立更統一的分類法,在監管框架方面建立更好的資本進出准入標準;中國和歐盟的金融市場要進一步融合,例如允許歐洲加強對華投資、進一步開放中國債券市場等,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推動全球減碳事業。

比利時前駐華大使奈斯 (Patrick Nijs) 出席論壇並發表觀點。他表示,要鼓勵中國和歐盟共同創新,加強雙方企業的合作。中歐雙方都要改變生產方式,包括農業的發展方式。“歐洲有共同的農業政策,而中國也在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可以考慮通過碳債券給予農民激勵,讓他們更願意有機務農。”

在論壇尾聲,中歐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致辭。他表示,中歐是亞洲排名第一的商學院,同時也是中國和歐盟合作的結晶,是中國和歐盟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樑和平臺。中歐將不遺餘力地繼續致力於推動中國和歐盟在全球化問題上的互動和合作。

最後,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法蘭德斯中國商會執行主任Gwenn Sonck 致閉幕辭。她表示,當前70%的在華歐洲企業已將實現“碳中和”納入自身發展規劃中,40%的公司設立了具體的減碳團隊,並採取行動推行低碳文化、讓消費者樹立減碳意識,這些都將助益於中歐減碳事業的合作。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地緣政治的危機和世界格局的快速變化,平等對話和合作顯得尤爲重要。本次“歐洲論壇”爲中國和歐盟加強合作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臺,推動雙方積極圍繞綠色發展與“碳中和”領域展開合作。

作爲中歐商界精英交流思想、共謀合作機遇的重要平臺,中歐“歐洲論壇”自2012年發起以來,已經走過十年曆程。十年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10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30場海外論壇,邀請了200多位全球知名人士發表主題演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8000多名參會者,包括國內外的商界嘉賓、政府官員、知名教授和行業領袖。海外論壇重點聚焦中國和世界範圍內最新、最熱門的話題,不僅向海外輸出中歐教授的知識與觀點,同時也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幫助中國和全球工商界保持對話、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攜手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