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供應8萬餘份盒飯,貴師大抗疫“後勤兵”是怎麼做到的?

每天凌晨4點加工製作早餐,6點開始打包配送;忙碌一整天,有時深夜還得幫忙卸貨、搬運物資直至凌晨……面對疫情,如何確保3個校區3萬餘名在校師生的一日三餐,對貴州師範大學後勤部門來說是一場嚴峻考驗。

“疫情期間堅守在校內的學生中,花溪校區共有22000餘名、寶山校區有4700餘名、白雲校區有4900餘名。”貴州師範大學後勤服務集團飲食服務中心經理王傑表示,在疫情防控最嚴格時期,後勤部門每天需供應8萬餘份盒飯,才能滿足花溪校區與寶山校區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

一項項數據的背後,是貴師大後勤服務人員夜以繼日的辛苦工作以及用汗水澆築的服務保障,更是他們在疫情面前的執着與堅守。

物資供應是後勤保障的重中之重。爲確保在校師生的用餐需求,學校及後勤部門緊急調配,加緊物資採購,補充蔬菜、肉類、大米等各種物資。從9月3日到9月21日,學校後勤部門共採購豬肉近6萬斤、蔬菜40餘萬斤、大米30餘萬斤。僅蔬菜一項,3個校區師生每日消耗量就達1.8萬斤。

根據疫情防控相關要求,物資供應商搬運人員禁止進入校園。在人員嚴重緊缺的情況下,一有物資進校,貴師大後勤服務部門就從各崗位抽調當時“相對空閒”的員工,參加物資消殺、卸貨、轉運並配送到各個食堂。由於貨物大多是晚上配送,多數時候要一直忙到凌晨,時常卸完貨後,雙手雙腳累得都在發抖,衣服也是全部溼透。時常有同事開玩笑說,就當減肥了。從本輪疫情暴發到現在,食堂員工基本都減了10斤左右。這一斤斤的數字,是他們無畏困難,用他們汗水築建的物資安全屏障。

運輸是後勤保障的“紐帶”。“凌晨2點起牀去拉物資,3點鐘回來休息1個小時,又要起牀待命去接送醫護人員……”談及疫情期間遇到的困難,貴師大後勤服務集團駕駛員唐國弢的感受是:睡眠不足。疫情期間,他們處於隨時待命,完全機動狀態。因疫情防控需要,那些給花溪校區送食材的車輛,需要本校駕駛員前往物資地將貨車開到學校門口之後,卸完貨再把貨車還回去;碰到時間緊,卸貨人員緊缺,他們也臨時充當搬運工;學校全員核酸檢測,他們隨時等候,前往接送醫護人員。“儘管很辛苦,但看到很多石阡老鄉,家裏也不富裕,把家裏的油啊、糟辣椒啊、蔬菜等食品捐獻給我們喫,真的很感動。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一定會勝利的!”唐國弢說。

食堂後廚是後勤保障的“主戰場”。在同學們還沉睡在夢鄉的時候,後廚的叔叔阿姨們已經上崗,烹飪着、忙活着;打包盒飯,也是與時間賽跑,只是爲了讓孩子們醒來後能喫上熱乎的飯菜,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捨不得讓他們有半點缺飢捱餓。

“疫情前,每天早上7點到崗就行;現在人員緊缺,每天凌晨四五點就得起牀,去食堂門口卸貨,再把食材搬進後廚。”後勤服務集團廚師胡華說,食材品種也單調許多,每天只有蓮花白、白菜、冬瓜等蔬菜。爲了讓學生娃娃們喫得儘量可口點,他們每天也是絞盡腦汁,變着花樣炒出不同口味的菜品。“很久沒回家了,幾乎忘記家是什麼樣子的。”胡華說,辛苦點沒事的,只要孩子們過得好,再辛苦也都值得!

“疫情期間,食堂部分在校外的員工無法返崗,校內在崗的人員工作量便大大增加,每日工作時間都在15小時以上。”食堂管理員葉青說,儘管食堂物資有保障,但食材相對單調,希望同學們更加珍惜糧食減少浪費,對食堂菜品單一多一些理解與支持。

“實地體驗才知道食堂叔叔阿姨的辛苦與不易。”學生志願者曾怡說,看似簡單的打包盒飯,打菜工作量大,久了會手痠,長時間蓋蓋子也會讓手指發疼,甚至部分指甲蓋也會因爲拆分盒子而損傷,現在我們能替叔叔阿姨們分擔一些工作,我們就很開心了!

本輪疫情暴發以來,貴師大飲食服務中心600餘名員工始終堅守一線。疫情期間,學校還抽調60餘名教職工和86名學生志願者臨時加入到後勤服務行列;同時,在食堂用餐高峯期,各學院教職工及學生志願者每天輪流到食堂幫忙打盒飯、維持秩序;還有許多的教師志願者在相對空閒時,也及時伸出援手。(文/圖 思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