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這所村小火了!上千師生三餐喫的都是自己種的

上千名師生,三餐喫的都是自己種的,產出不僅自己夠喫,還能爲周圍其他學校供應,同學們在自建動物園裏學生物,在自有植物溫室裏上美術……

雲南宣威的這所村小,火了!

靖外明德小學位於雲南省宣威市西寧街道,是由當地5所農村小學,撤併而成立的學校,自2008年建校後,學校就決定通過勞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到今年,他們已堅持了15個年頭。

豬和雞胖得走不動道啦

今年秋季開學後校長雷應飛發了個朋友圈,圖片裏不僅畜禽膘肥體壯,蔬菜也已成熟,在地裏等待採收“這兩天玉米、茄子都熟了孩子們勞動課的內容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採摘蔬菜”

在這所農村小學建有近150畝勞動教育基地,裏面養殖有多種家禽牲畜,種植着衆多瓜果蔬菜,還設有農耕文化長廊、特種養殖區、科普園(玻璃溫室)等,平時的管理工作由專業人員負責,但每班每週有兩節勞動課 ,學生便會在專職勞動教師的帶領下 ,參與牲畜的養殖和田間勞作。

進入三年級後,每個班都分有一塊責任田,除大米和調味料外,一千多名師生一日三餐所需食材,均來自這150畝的勞動教育基地,喫不完的肉菜還能拿去售賣,收入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反哺學校建設。

梅花鹿、鴕鳥、珍珠雞……每次見到它們,同學們都異常興奮,隔着圍欄伸長了手投餵,學校的“動物園”是經過審批後建立的,學生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學會了如何與小動物相處。“這是非常生動的生命教育課 ,學生對動物的關愛 ,會在潛移默化中惠及周圍人”校長雷應飛說。

在科普園裏,種有甘蔗、西番蓮等果樹,培植了石斛、白芨等中草藥,還引進了無土栽培,這裏是學生們學習植物學知識,瞭解中醫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基地。美術、語文、數學等科目的老師,會根據課程內容,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科普園。

老師們說,到大自然的懷抱裏求知 ,遠比待在屋子裏讀書,更富有詩意。

經過15年的發展,靖外明德小學的勞動課,已有了一套較爲完善的,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全校按年級開設有內務整理、綠化美化、蔬菜栽種、動物飼養、家務勞動、職業體驗等相關課程,對此,家長紛紛表示歡迎。

“孩子會主動做家務了,也會幹很多農活了”

校長雷應飛說通過上勞動課,學生們除了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還培養了團隊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更對文化課的成績提高有促進作用。

“沒有親吻過土地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勞動形成的優秀品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給這所云南村小點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