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城:青稞畝產創歷史新高

青稞黃,秋收忙。9月23日一大早,四川省稻城縣寒桑村甘孜南路片區多品種青稞試驗田裏,飽滿金黃的青稞在風中翻滾,兩輛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抓緊作業。經測算,今年試種的17個青稞品種中,5個品種畝產超過200公斤。其中一個品種畝產達到283公斤,創稻城縣有記錄以來青稞畝產產量新高。

“初篩表現好的品種明年可以擴大栽培試驗面積了。”望着村裏的百畝多品種青稞試驗田,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派駐寒桑村駐村第一書記郭松鑫難掩喜悅。

青稞,俗稱裸大麥,作爲青藏高原種植最廣泛的農作物之一,已有3500多年的種植歷史。它以生育期短、耐寒性強的特點,紮根於高海拔地區,是高原農牧民羣衆賴以生存的口糧和致富增收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目前,稻城縣種植的青稞大多是普通的地方品種,平均畝產量不高,僅170公斤左右。

如何調動農牧民積極性、提升青稞產量、增加農牧民收入?駐村以來,郭松鑫和退役軍人廳黨辦人事處極力尋求破解之道。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好糧要好種,培育良種是關鍵。”郭松鑫介紹,在中、省、州、縣農業科學院(所、站)和四川農業大學的支持下,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在稻城縣噶通鎮寒桑村投入數萬元,實施“甘孜州南路片區多品種青稞試驗田項目”,流轉100畝耕地,引進17個青稞品種進行引種試驗,經過農業部門精準測產,有5個品種畝產超過200公斤。

其中,最可喜的是,“試驗品種1”畝產達到283公斤,超過甘孜州平均畝單產量41.5%,較稻城縣2021年平均畝單產量提高57%,是稻城縣今年平均畝單產量的1.9倍,也是稻城縣有記錄以來青稞畝產最高產量。

看着眼前的盛景,郭松鑫已經開始盤算起明年的好“豐”光:“明年,全村推廣種植‘試驗品種1’,將引入更多良種進行引種試驗,試驗田擴大至150畝。到時候,寒桑村種植青稞每畝產值預計增加500元,農牧民羣衆人均年收入預計提高超過900元。”

對於寒桑村青稞種植的可喜成績,甘孜州農科所所長楊開俊給予了高度評價。

楊開俊說:“青稞是甘孜州的傳統產業、也是老百姓的情感產業,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稻城縣寒桑村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支持下,在縣委、政府相關領導的關心重視下,今年在我州南路片區開展了多生態類型、多品種類型的青稞新品種引進與規範化比較試驗,是我州史上少有的。如今,試驗取得了滿意結果,若加以推廣,必將爲稻城青稞產業上臺階和鄉村振興起到積極作用。”

去年以來,定點幫扶稻城縣寒桑村的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始終堅持以“保障糧食安全、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爲目標,壓緊壓實幫扶責任,探索“寒桑村多品種青稞試驗田項目”,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爲依託,流轉寒桑村農牧民羣衆耕地進行種植,所獲收益均屬當地農牧民所有。同時,常態化爲脫貧戶開發了2個“田間管理員”公益性崗位,進一步築牢了該村防返貧底線,得到了當地農牧民的高度認可。目前,已有不少農牧民主動要求明年將自家土地租給集體。

明年的寒桑村,“豐”景更可期。

據瞭解,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作爲定點幫扶稻城縣的牽頭單位,聯合其他幫扶單位充分結合特有的天文科研、雪山生態、史前文化等資源,提出七項“硬核”幫扶措施,強化黨建引領,堅持重點與全面、硬件與軟件幫扶統籌兼顧,踐行“民生爲先、產業爲重、發展爲要”的幫扶思路,以“典型示範、突出特色”爲幫扶途徑,着力建設“村在景中,景在村間,農旅結合,文旅輝映”的美麗畫卷,打造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俗特點、鄉情村趣的“藏家新寨、 星空之城”,以打造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先進縣和示範村爲目標,推動稻城縣加快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幫助稻城縣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李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