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志願服務高質量發展 2022全球“專業志願服務周”北京主題活動舉行

10月30日,以“科技向善·志願創變”爲主題的2022全球專業志願服務周(Pro Bono Week,簡稱PBW)北京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通過主旨演講、報告發布、案例分享、專家對話、主題論壇和聯合倡議等展示專業志願服務,提升社會對專業志願服務的認知,進而達成共識並聯合行動,協同共創應對志願服務領域的技術鴻溝,推動志願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活動由北京博能志願公益基金會(下稱“博能基金會”)、北京惠澤人公益發展中心主辦。

專業志願服務ProBono是指由專業人士無償爲社會提供的公益性專業服務。爲了推動更多專業人士參與ProBono運動,全球專業志願服務聯盟(Global Pro Bono Network,簡稱GPBN)於2012年10月發起了“全球專業志願服務周”(PBW)活動。每年10月的最後一週全球成員共同舉辦慶祝活動和其它專業志願服務相關活動。

十年來,專業志願服務周(PBW)在中國凝聚了100+的專家志願者、研發了50+的專業志願服務課程、孵化了500+支專業志願服務隊伍、培育了1000+的專業志願服務領袖,設計了數千個專業志願服務項目,打造了一套中國特色的專業志願服務體系。

國務院參事、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在致辭中表示,專業志願服務更上一層樓,一定要發揮科技的力量,科技能夠助力專業志願服務大規模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開展。他同時強調,不但各專業志願服務機構要聯合起來,還要與廣大的志願者聯合起來,聯合起來才能辦大事。

中國社會工作學會祕書長鄒學銀表示,爲志願服務注入科技元素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體現。他認爲,志願服務組織的規範化和志願服務的標準化非常重要,但需要多方共建的研究和行動平臺,多元主體參與才能構成體系,從而打造志願服務的系統化、標準化和專業化。

《慈善藍皮書》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團分享了近日發佈的《慈善藍皮書:中國慈善發展報告(2022)》的特點。她指出,自2009 年出版以來,《慈善藍皮書》已經連續出版14年14本報告。經過逾十年的積累,它已成爲社會各界及海內外人士瞭解和認識中國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歷程與特點的重點參考資料,具有志存高遠、理念清晰、數據完整、點面結合、推動實踐等五大特點,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歷史影響。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CANGO)項目部主任朱肖怡,北京社服領域基金會第二聯合黨委副書記、北京潮商會祕書長李慶也分別爲專業志願服務周(PBW)開幕致辭,表示將協力推進專業志願服務的發展,把專業志願服務做得更高、更強。

中國專業志願服務發展 Pro Bono in China——GPBN理事、博能基金會創始理事長彭豔在以“專業志願的創變影響力如何擲地有聲”爲題的主旨演講中,介紹了專業志願服務的緣起和含義,追溯專業志願服務在中國12年的發展歷程,進一步闡釋了專業志願服務內涵,勾勒了“1系統,1品牌,1羣人”的專業志願服務發展新藍圖。她認爲,專業志願服務要擲地有聲,有效實現志願創變,需要強強聯合,共同搭建規模化、規範化的基礎設施。北京博能志願公益基金會近年來圍繞系統、品牌和人才,率先做了一些基礎工作,拋磚引玉,希望能與企業和政府相關機構攜手共建。

對於如何進行專業志願服務?彭豔認爲可以自問三個問題:“我最在乎的社會問題是什麼?我最能做什麼? 我的行動從哪裏切人?有了這三個問題,你就會有動力去尋找,你總能找到需要的崗位。”

活動上,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朱曉紅代表中國志願服務指數測量課題組對《慈善藍皮書(2022):中國志願服務發展指數報告》進行了解讀。她指出,2021年志願服務發展指數達到了26.41,2021年度志願者總量約2.7億,比2020年增長了16.67%;志願服務參與率7.71%,比2020年增加了1.71個百分點,體現出我國志願精神的高漲。2021年,志願服務時間達42.07億小時,人均38.62小時,2021年志願服務貢獻價值1954億元,十年間增長超3倍,志願者已經成爲參與第三次分配的生力軍。志願者服務日益呈現形式網絡化、社羣化態勢。

朱曉紅同時指出,中國志願服務發展也面臨着志願者供給大於志願服務崗位開發與保障,志願服務經費保障不足,志願服務組織專業能力和運營能力不足,志願服務多頭管理,存在行政化、 利益化、異化和違規現象,缺少行業綜合治理與分工協作等挑戰。

山東大學教授韓自強線上發佈了《2022年i will安心行動研究報告》,以抗擊疫情在線專業志願服務爲例,圍繞i will安心行動的服務使命和工作內容,探討了靈活應急共同體的建構和志願者長期留存意願的培育問題。

韓自強建議,有必要加強i will中臺建設,建立志願者管理系統和數據庫,並定期與其中的志願者進行溝通,提供培訓和參與機會,從而形成穩定的、長期的、專業的志願者隊伍,這樣才能實現“平戰結合”以及“召之即來,來之能用”,並可通過這批穩定的志願者傳承經驗、知識和志願精神。同時需要給志願者賦能,在知識技能、社交渠道、聲譽認可等方面給予其能力提升,實現志願者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價值感的統一。

活動還邀請了6位不同領域的志願服務組織分享了專業志願服務的實踐成果。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副會長林永和以社會心理服務爲內容的政社協作的專業志願“北京模式”; 中國營養學會副祕書長劉培培,介紹了圍繞全生命週期營養及膳食搭配的營養科技志願服務;北京市志願服務聯合會項目辦助理協調員田梁,以國際賽事爲主線分享了促進國際志願服務共同發展的聯合國UNV志願服務合作項目;九色鹿城市更新專業志願服務項目發起人劉巍拋出了提高生活質量的“生活圈+創新圈”社區建設新路徑;長腿叔叔信箱項目創始人李微分享了科技創新助力志願服務的書信陪伴鄉村兒童志願服務;中國獅子會北京代表處2022-2023年度主任白永強介紹了整合各類社會組織針對社區提供專業志願服務的“社區服務創新實驗室”項目。

“這些機構都有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而且是有組織化的。但還是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持和專業輔助。”在專家點評環節,博能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志願服務聯合會常務理事翟雁呼籲,科技一定要向善,但如何讓志願和科技結合形成真正的志願服務共同體,還需要探索更好的解決方案。

博能基金會副理事長、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祕書長零慧主持了專業志願服務論壇,以“大公益的技術至善鏈接志願共同體”爲主題,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團以及騰訊技術公益負責人張藝競、字節跳動員工公益負責人裴彥欽、新浪微公益總監楊光、愛立信東北亞區副總裁吳立東、華爲中國區戰略營銷部品牌部部長周建國展開對話,探討如何超越網絡和數字鴻溝的專業至善鏈接跨界合作,形成科技創新與專業志願服務的同頻共振,爲建構公共、商業和社會協同共創公益價值的社會服務體系生態供應鏈注入新能量。

活動期間,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還爲與會企業代表頒發了專業志願服務證書。他特別指出,專業志願服務要通過動員社會志願者、聯合各界力量逐步做大做強,讓科技向善在志願創變中發揮更大效能。

活動結束後,專業志願服務周(PBW)“專業有範兒,志願友行 Pro Bono Fair”下午還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舉辦了志願者與殘障人士、孤獨症青少年徒步活動,志願者與殘障友人攜手共進,體悟科技向善之本源,用行動爲志願創變加速。中國獅子會北京代表處志願服務隊、通州樂益融社會工作事務所、酷愛健康項目團隊等組織參與並支持了徒步活動。(作者/李曉 圖/主辦方提供)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