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爲期9天的《溼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正式閉幕。大會通過了《武漢宣言》和全球溼地發展戰略框架決議,爲保護溼地全球行動注入了新動力。會議提出,中國將建設溼地類型國家公園,對五分之一的溼地實行最嚴格保護,設立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絡。
以企業家爲主體的中國環保公益機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與發起機構紅樹林基金會(MCF)第一時間發出響應——將建立國際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全力支持國際紅樹林中心的落地,爲全球紅樹林保護和治理做出更大的貢獻。
COP14大會期間,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及SEE基金會、紅樹林基金會(MCF)、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CCF)等發起機構分別在武漢、日內瓦兩地會場,通過主辦、協辦及參加一系列主題邊會及論壇,並啓動、發佈相關保護計劃、倡議宣言及案例成果,推動溼地保護長期發展的社會化參與,探索國際平臺及全球溼地保護合作的行動方案。
打造社會化參與溼地保護模式
在深圳設立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是此次COP14大會的主要成果之一。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對全球的紅樹林保護修復、科學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也體現了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推進溼地保護全球行動中的大國擔當。
2012年,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和30多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共同發起成立了紅樹林基金會(MCF),關注以紅樹林爲代表的濱海溼地的保護和教育。這也是中國第一家由民間發起的環保公募基金會,致力於保護溼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創新社會化參與生態保育模式。
11月7日,作爲中方在日內瓦分會場主辦的4場邊會其中之一,以“面向2030/2050年的全球紅樹林”爲主題的邊會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由紅樹林基金會(MCF)主辦,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國環境署(UNEP)、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和萬科基金會等國內外多家機構聯合協辦。
對於全球紅樹林保護的工作推進,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在邊會致辭時強調,需要提升生態功能,強化制度建設,吸引社會參與,加強科技支撐,並期待在《溼地公約》的指引下,推進全球紅樹林保護合作打開新局面。
紅樹林是藍碳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全球各地都有大量關於紅樹林保護的經驗與知識,相互間應該加強溝通。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二任會長、紅樹林基金會發起人、創始會長(創始理事長)王石在會上呼籲參會各方,共同支持在溼地公約框架下建立跨區域的國際紅樹林保護與合作機制,依託國際紅樹林中心搭建的合作平臺,促進全球紅樹林研究、交流、合作和能力建設。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八任會長、紅樹林基金會發起人、榮譽理事長孫莉莉表示,通過每年組織面向紅樹林保護一線工作人員的培訓,並推動紅樹林保護地創建溼地教育中心,聯結人與溼地,爲紅樹林保護匯聚更多社會支持。
除了環保項目的推進,歷經18 年的發展,阿拉善SEE更通過構建立體多元的環保組織架構、推動環保公益行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創新探索環濱海溼地保護、長江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等保議題聯盟的方式,將在地機構、環保項目中心作爲深入當地開展多元化合作的重要載體,促進在地環保項目可持續發展,支持、培育本土環保公益組織發展,形成覆蓋全國的行動平臺與網絡。
COP14期間舉行的“CEPA溼地教育與保護論壇上”,由國家林草局、阿拉善SEE生態協會、MCF共同發起的“溼地教育中心行動計劃”(CWC)正式啓動,旨在爲有效保護溼地,奠定公衆支持和社會參與的基礎,進而推動溼地保護長期發展。該計劃由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地和開展溼地教育的社會公益組織共同參與,將建立溼地教育體系發展機制,開展多層次的行業賦能,建立行業專業交流平臺,推動溼地教育中心示範基地建設。
作爲國內進行溼地教育分享、傳播、交流的平臺,“溼地教育中心行動計劃”將挖掘、提煉本土溼地教育實踐,推選優秀溼地教育案例,讓更多中國溼地故事走進國際視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鮑達明副司長表示,該計劃致力於爲每一片溼地培養“粉絲”,讓每一片溼地都成爲對公衆進行宣傳、教育的溼地教育中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先後啓動的溼地保護議題聯盟和自然教育聯盟,已搭建起各地企業家會員參與溼地教育的重要工作平臺。孫莉莉會長致辭提到:“溼地教育順應了公衆走進自然、身心愉悅的客觀需求,是人們感受溼地、認知溼地的有效方法,是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價值觀和行爲方式的有效途徑。”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監事、紅樹林基金會執行理事長劉明達表示,自然教育是環保事業推進中的重要的一環,是社會化參與生態保護的起點和動力,通過開展活動、設計課程、編撰教材,爲多個溼地保護地的自然教育能力提升助力。
啓動儀式上,阿拉善SEE自然教育議題聯盟還發布了《溼地教育中心行動計劃倡議書》,希望更多的溼地保護地可以加入建設溼地教育中心的行列中,讓更多公衆有機會走近溼地,瞭解溼地。
探索基於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溼地保護
溼地是“地球之腎”,對生態系統的調節調控作用非常巨大。如何實現對溼地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是關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推動溼地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打造企業投入、公衆參與的社會化保護模式,並依此開展民間保護網絡行動、鳥類研究與公民科學、政策建議與倡導,是阿拉善SEE“任鳥飛”項目的關注議題。
爲保護中國候鳥及其棲息地,2016 年,SEE 基金會“任鳥飛”項目正式立項,旨在通過民間機構發起、企業投入、公衆參與的社會化保護模式,開展民間保護網絡行動、鳥類研究與公民科學、政策建議與倡導等工作,推動中國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
11月6日,COP14部級高級別會議通過《武漢宣言》,呼籲各方以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溼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的可持續利用。《宣言》提到,確保原住民和地方社區充分參與各類溼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1月10日,SEE基金會聯合中國國際經濟諮詢有限公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主辦的COP14東道國活動——基於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溼地保護論壇在線上成功召開。
什麼是基於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溼地保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二級巡視員楊鋒偉在致辭時詮釋到,“基於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溼地保護,可以理解爲,按照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讓當地居民和社區成爲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的參與者、獲益者,通過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提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爲當地居民和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創造機遇,帶來實惠,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溼地作爲全球價值最高的生態系統,對其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保障。SEE基金會祕書長楊彪在致辭中表示,SEE基金會通過任鳥飛項目,廣泛調動民間保護力量,在保護空缺溼地開展基礎保護與監測行動,形成與官方自然保護地體系互補的民間保護網絡。截至2021年底,已守護保護空缺地面積達4000平方公里。
此外,在濱海溼地保護修復領域,SEE基金會還藉助海洋保護項目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科學有序地參與;設立“樂在農家”專項基金,計劃通過支持創新的方法實現小流域淡水生態的生態系統保護目標。
論壇最後,SEE基金會聯多家機構發佈了“建立社區可持續發展行動互助網絡倡議”,號召全社會愛護環境、保護海洋、尊重社區。與會各方呼籲,通過推廣周邊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推動溼地保護的同時,探索在發展與保護中取得平衡的方式。
爲中國特色溼地保護與發展助力
作爲中國溼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溼地公園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環境教育融爲一體,是中國在溼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領域的一項創新實踐。
11月10日,COP14“中國國家溼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分論壇在湖北武漢舉行。作爲20個東道國活動之一,該論壇以國家溼地公園這一創新的溼地保護形式爲出發點,從立法、執法、溼地定位與管理的思考等多方面,回顧總結了十多年以來的國家溼地公園實踐和成效。
論壇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指導,中國溼地保護協會主辦;中國國家溼地公園創先聯盟、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承辦。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深圳市阿樂善公益基金會、深圳紅樹林基金會(MCF)爲論壇支持單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司一級巡視員程良,中國溼地保護協會副會長、祕書長馬廣仁,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邱景輝副廳長,以及中國國家溼地公園創先聯盟相關單位代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紅樹林基金會(MCF)等近千名代表、媒體、觀衆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了論壇。
截至目前,中國國家溼地公園總數達901處,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溼地。十多年創建過程中,國家溼地公園從制度設計、保護修復、合理利用、科研監測、科普宣教以及社會參與等各方面,積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經驗。“國家溼地公園強調溼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保護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強調自然美,突出自然屬性的建設宗旨。”中國溼地保護協會副會長、祕書長馬廣仁認爲,其建設爲溼地保育保護與發展提供獨一無二的“中國經驗”,爲國內外溼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現場,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監事嚴煒分享了溼地共建、共治和共享方面的工作經驗和探索,“近年來,阿拉善SEE與相關夥伴一起推動河南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天津北大港溼地和湖北陽新網湖溼地自然保護區地塊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推動河北灤南南堡嘴東省級溼地公園和新疆烏魯木齊市白鳥湖溼地公園等建立溼地保護區和公園。”
本次分論壇,通過分享中國特色溼地保護與發展的智慧,爲溼地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推進溼地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共建美好家園。
長江大保護的多元共治
國家重要工作部署強調:“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溼地休養生息”。加強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合理利用,對於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1月8日在武漢東湖國際中心,CCF作爲承辦方之一,舉辦了以“共建生命長江,傳承大河文明”爲主題的長江大保護論壇。
CCF由阿拉善 SEE長江項目中心 38 位熱衷公益的企業家共同發起成立。致力於通過開展以拯救長江江豚等物種爲核心的長江大保護,帶動並扶持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打造企業家、高校、科研院所、環保公益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臺,爲環保公益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爲COP14大會的重要內容之一,來自政府、科研、司法、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方,從長江大保護的法律法規、雙碳經濟、生態文化、社會建設、大河文明等五位一起出發,就長江大保護現階段學術研究、企業力量、成效和願景、司法審判、及社會化參與等五大議題進行研討交流,爲推進長江大保護聚智謀策,在全球溼地保護的舞臺上,分享長江大保護的故事,爲全球溼地保護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
長江大保護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積極行動,開拓創新。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全面實施10年禁漁,彰顯出全球溼地保護的中國智慧。阿拉善SEE長江項目中心主席、CCF執行理事長鄔劍剛在企業家沙發論壇環節上表示,2020年底,協助巡護上升爲國家政策在全長江流域推行。截至2022年9月,全長江流域已成立522個協助巡護隊、協助巡護員2萬餘人。6年來,動員超過300家企業、150家環保組織、250萬名社會公衆參與長江大保護。
阿拉善SEE長江項目中心主席鄔劍剛(中)、副主席王大林(左二)與CCF副理事長王利民(左一)在企業家沙發論壇現場
論壇現場,由CCF、SEE基金會、阿拉善SEE東海項目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評選的“長江流域十大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案例”發佈,入選的十大案例模式將作爲重要內容納入《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綠皮書》,將爲落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戰略提供政策諮鑑。此外,與會代表就如何推進長江大保護實踐、促進長江旗艦物種及其溼地保護工作達成共識,並共同發起全民參與長江大保護倡議,呼籲遵守《長江保護法》、強化流域整合管理、加強司法審判、加強科研及協同創新、社會化參與等,共同努力傳承和創造大河文明。
今年是我國加入國際《溼地公約》30年,也是我國首次承辦《溼地公約》締約方大會,爲當前及未來的全球溼地保護修復指引方向,提出了推進溼地保護全球行動的中國主張。作爲中國民間環保公益力量,阿拉善SEE項目議題聚焦濱海溼地保護、荒漠化防治、氣候變化與商業可持續、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教育、長江大保護、綠色供應鏈、行業發展支持等環保議題,開啓中國企業家以商業思維參與環保公共事務的探索實踐。
成立18年來,阿拉善EEE以900名企業家會員爲基石,聯結18家發起機構及32個環保項目中心,推動企業家、環保公益組織、公衆深度參與在地環保事業,直接或間接支持了超900家中國民間環保公益機構或個人的工作,累計帶動近8億人次公衆成爲環保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搭建起社會化參與的民間環保公益平臺,共同守護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