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
4月下旬,寧夏在銀川召開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第四次推進會,研究部署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改革,以改革開路、以創新開題。
“創新”“先行”,亦是科技人的使命和擔當。這一年來,寧夏着力加強生態環保科技創新,科技界的“保衛戰”全面打響。
雖是塞北,儼然江南
走進賀蘭山汝箕溝內大峯煤礦露天採坑生態治理修復現場,過眼之處皆綠色,一派盎然生機撲面而來。“我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在煤幹石和礦渣堆上長出植物。”寧夏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賀蘭山保護區採煤跡地生態修復技術及模式研究項目首席專家劉秉儒說。
這不是憑空自信。
項目啓動3年來,劉秉儒帶領20多名科研工作者紮根大山深處,將賀蘭山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技術示範推廣7萬平方米,20多種植物種植成活率達到了30%至60%。
而在寧夏閱海國家溼地公園,湖面水波盪漾,深處蘆葦叢叢,成羣的燕鷗低空盤旋,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
“以前島上沒發現水鳥築巢痕跡,從去年開始分佈着數十處巢穴,並且都有1至3枚普通燕鷗鳥卵。”寧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璩向寧說,這一變化充分證明了“寧夏閱海溼地典型退化區域水生態修復技術與示範”項目的成效。
該項目經寧夏科技廳批准立項,集成蘆葦莖稈無性繁殖的退化溼地植被恢復、蘆葦溼地微地貌構建等技術,人工輔助條件下的溼地植被恢復比自然狀態縮短了5—8年,資金投入較常規修復技術降低80%。
賀蘭巍巍,黃河滔滔,碧空萬里,鶯飛草長。雖是塞北,剛一入夏,這裏卻儼然江南。要讓老百姓望得見賀蘭山、看得見黃河水、記得住塞上江南風情。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不遺餘力。
科技人要打“主動仗”
綱一舉而萬目張。
廳黨組制定出臺了《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先行區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並深入調研行業科技現狀和需求,明確提出到2025年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主要措施和組織保障。
很快,一系列立足實際的科技項目緊鑼密鼓地實施。
位於銀川市靈武境內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國家能源“金三角”重要一級和自治區“一號工程”,在2021中國化工園區30強評選中位列第八。然而隨着產業的快速發展,氣化渣、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工業固廢隨之而生。2020年,這裏共產生固廢2134.2萬噸,佔全區一半以上。
現實是,該基地毗鄰黃河,又地處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等荒漠化土壤境內,治理難度大,嚴重影響着先行區建設進程及國家能源戰略的實施。
科技向來都打“主動仗”。
去年啓動實施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廢資源化專項“大型煤電化基地固廢規模化利用成套技術與集成示範”,便要在寧東建成1個綜合性集成示範基地,並實施4項示範工程。
據統計,2020年,寧夏科技廳共組織實施生物礦化防沙固沙、賀蘭山主要野生動植物生態特徵等11個生態環保類研發與成果轉化項目,總經費達2236.04萬元。
一瞭解二梳理三對接
母親河,幸福河。寧夏因黃河而興、因黃河而美、因黃河而富,因此也倍加珍惜。
“我們將繼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去年社會發展科技處共廣泛徵集2021年科技需求和項目80多項。”張磊介紹道。
夏季,中衛市中寧縣林場西南側的北河子溝溼地,蘆葦隨風搖曳,百花姿態各異,是居民納涼的好去處。誰也想不到,這裏幾年前因爲水質不好、氣味難聞,被列入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範圍。
隨着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寧夏入黃排水溝水體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啓動實施,中寧人徹底告別“龍鬚溝”不再是夢。
項目通過構建“污水廠—溼地—河道”一體化的水生態修復模式,使全區13條主要入黃排水溝實現水體達標排放。同時,通過研製成本低廉的材料,大大減少了系統運維費用。
“首先,要深入瞭解全區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瓶頸,梳理掌握科研人才隊伍情況,進一步明確薄弱點和發力點;同時走出區外,積極到發達地區對接先進技術和成果,彌補短板。”哈贇表示,只有這樣,才能針對全區各地實際謀劃出重大科技項目,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天藍、地綠、水清、人幸福,科技創新將令寧夏河湖溝渠氣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