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齊琛冏】向“新”借力,逐“綠”發展,是能源轉型發展的大趨勢,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與能源優勢正不斷轉化爲產業升級、社會發展的澎湃動能。記者7月31日從國家能源局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獲悉,今年上半年,全國能源供應充足,供需總體寬鬆,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持續實現新突破
今年以來,綠色低碳轉型加速推進,新能源裝機保持快速增長。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可再生能源繼續保持新增裝機的主體地位,接近全國總裝機的六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2.68億千瓦,同比增長99.3%,約佔新增裝機的91.5%。其中,水電新增393萬千瓦,風電新增5139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2.12億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71萬千瓦。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21.59億千瓦。
除了風電、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規模較去年同期翻一番,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再上新臺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接近全國總髮電量的四成,超過同期第三產業用電量與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之和。風電、光伏新增發電量超過全社會用電量增量。
應對高溫與極端天氣 能源供應總體有保障
7月以來,全國氣溫熱力值“拉滿”,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呈現高溫悶熱天氣。各地電力負荷快速上升,較6月下旬增長超2億千瓦。7月4日、7日、16日、17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四次創歷史新高,突破15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入夏以來,各類支撐性調節性電源應開盡開,電煤、天然氣等一次燃料供應充足,全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僅四川在17日晚峯時段短時採取需求響應措施),經受住了今年入夏以來的首輪高溫大負荷考驗。
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投產發電裝機容量超2億千瓦,其中新增水電、氣電、煤電等支撐調節性電源3000萬千瓦;新投三回跨省區輸電通道,增加跨區輸電能力1600萬千瓦。7月以來,又新增投產(併網)支撐調節性電源超1000萬千瓦,電力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
面對今年入夏以來的首輪高溫大負荷考驗,新型儲能爲電力保供做出積極貢獻。據瞭解,其中,江蘇、山東、雲南先後開展全省新型儲能電站用電高峯期間集中調用,最大放電功率分別達714萬千瓦、804萬千瓦、474萬千瓦,調用同時率達到95%以上,發揮了重要的頂峯保供作用。
迎峯度夏期間是煤炭的傳統消費旺季,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煤炭先進產能有序釋放,推動煤炭產量在去年高位增長基礎上保持平穩。煤炭庫存處於高位,煤炭價格較爲穩定。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6月規上工業原煤產量24億噸、同比增長5.4%。7月份以來日均調度煤炭產量保持在1200萬噸以上。據海關總署數據,1—6月進口煤炭2.2億噸,月均維持3700萬噸左右的高水平。
綠色電力消費理念日漸深入人心
近年來我國分佈式能源快速發展,企業通過分佈式自發自用方式滿足綠色用能需求趨勢明顯,綠證的社會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綠證(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被視作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綠證交易突破了電力輸送的物理限制,架起了綠色電力生產與消費的“橋樑”,爲企業綠色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上半年綠證市場呈現三個方面特點。一是綠證市場供給充足。今年上半年,全國共計核發綠證13.71億個,其中可交易綠證9.58億個,同比增長1.49倍,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和四川省綠證核發數量均超過1億個。
二是交易規模實現翻倍。今年上半年,全國共計交易綠證3.48億個,同比增長1.18倍,其中單獨交易綠證2.42億個、綠色電力交易對應綠證1.07億個。
三是交易價格逐步迴歸合理。今年4月份以來,我國綠證市場建設不斷提速,綠證市場活力不斷激發,特別是國際可再生能源電力自願消費倡議組織(RE100)全面認可中國綠證,推動各方對綠證需求快速增長,綠證價格穩步回升,2025年綠證上半年均價5元/個,6月份均價達到6.5元/個,較今年最低價增長4.4倍,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環境價值逐步迴歸合理。
今年上半年,國家能源局從供需兩端持續發力,通過一系列舉措推動綠證市場高質量發展。供給端繼續深化綠證核發全覆蓋,完善電量歸集報送機制,加強國家綠證核發交易系統技術支撐,不斷提升綠證核發效率和質量;健全綠證全生命週期閉環管理,實現綠證覈銷機制落地,進一步強化綠證的權威性和唯一性。
需求端着力拓展綠證的應用場景,穩步推進綠證強制消費,對更多重點用能行業提出綠色電力消費比例並使用綠證覈算;積極引導綠證自願消費,舉辦“綠證走進粵港澳大灣區”“綠證走進長三角”等一系列活動,綠色電力消費理念日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