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都轉身花海,另類“靠山吃山”

煤都轉身花海,另類“靠山吃山”

江西萍鄉正一點點找回“綠色”。

櫻花、海棠花、紫薇花被“請”進了有着60餘年煤礦開採歷史的村莊;3000餘畝贛州臍橙種在了廢棄的礦區上;礦渣堆中漫山遍野的淡紫色泡桐花開成了花海。

櫻花盛開的季節,年過七旬的萍鄉市安源區城郊略下村村民文招明,在家門口既能看到花海也能望到人海,“每天幾百輛車開進村都是來看花的,4個停車場都裝不下”。

20多年前,因煤而興的略下村也擁有過這般熱鬧光景。那時,外地來村務工的民工多,三輛巴士來回不停地接送,“都是來礦上打工的。”文招明曾是村裏一家煤礦的經營者,手下管着上百號職工。

直到2001年,因實施關井壓產政策,幹了30多年煤礦的文招明不得已告別礦井。以煤爲生的略下村村民,大多外出討生活,文招明年紀大了,成了留守村莊的少數派,村子少了人氣。

拉了5年煤,賴清記得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黑”的日子,運煤車每天從村子經過,抖落一地煤渣,人經過時,煤灰揚起幾米高,“穿着白襯衫出門,回來一定變成黑襯衫,臉都是黑的,洗上三遍才幹淨。”用賴清的話說,整個略下村都是灰色的。

而多年採礦帶來的更大“後遺症”在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村子到處是煤矸石、灰渣等堆成的廢渣山,一下雨黑水橫流。

長達百年的煤炭開採給“煤城”萍鄉留下了近9萬畝的廢棄礦山,2005年萍鄉實施礦山復綠工程,昔日醒目的“傷疤”正在被一點點修復。

按照“修復、保護、重塑”的思路,2015年,略下村對廢棄礦山進行了削方、平整、覆土、栽種花卉苗木等“修復手術”,20畝地種櫻花,15畝地種海棠,40畝地種碧桃……流轉500餘畝山地,打造“陽光花海”景區。

從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購置的苗木分批種在了不同的山頭,按照景區最初的規劃,1月海棠花,2月桃花……在略下村月月能見花海。

2018年4月,第一屆“陽光花海”櫻花文化旅遊節開幕,十幾萬名遊客涌入略下賞櫻,“賞花經濟”給“煤村”發展提供了思路。

略下村註定因花而興。賴清回村開辦了全村第一家農家樂,人氣最旺的時候,餐桌從裏面擺到了外面,用餐高峯期遊客還得排上兩小時等位。

從這家位於山腳的農家樂望去,不遠處的山頭已漸漸披上了綠裝,村裏的環境正一點點變好。

直到現在,這個在外開了十幾年大貨車的中年人也說不清家鄉到底哪裏好,賴清只知道,除了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雲,村裏的小溪又有了魚蝦的身影,這說明水質有了很大改善。

有着百年煤炭開採史的蘆溪縣思古塘礦區裏,3000多畝臍橙已成功掛果,工人彭均和正忙着打藥、摘心。

過去,長年採礦產生的煤矸石,在這裏堆成了一座座一兩米、四五米高的廢渣山。幾年前,當地政府試着引進贛州臍橙種植大戶,在煤矸石上種臍橙,以此開展生態修復工作。

由於沒有經驗可循,這在當時是一個冒險的舉措。“種的時候沒抱希望,不過,現在看來是成功的。”蘆溪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鍾聖國說,土地資源被充分利用,既保持了水土,還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

彭均和沒想到十幾年後還能重新在家門口拾起飯碗,上世紀90年代,他日復一日下井挖煤,從青年幹到了中年,礦區資源枯竭,上百家小煤窯經歷政策性關停後,村民們再沒了出路。

十幾年裏,彭均和跟着包工隊“哪裏有活兒就跑哪裏”,蘆溪周邊縣城都跑了個遍,乾乾停停,一年掙幾千元,靠着家裏的兩畝地勉強餬口。

2015年8月,蘆溪縣思古塘礦區拿出部分廢棄礦山試種臍橙,彭均和和村民們都沒有猶豫,“就是跟着幹”,經過4年的精心養護,來自贛州的臍橙樹苗在礦區臍橙基地首次掛果30萬斤。嚐到了甜頭,礦區的臍橙種植面積擴大到了3000餘畝。

這幾年,彭均和領着幾十個村民,在臍橙基地種臍橙,每月能領到4000元,從地下挖煤到地上種果樹,工作環境變了,幹活兒更安全,還跟着老闆學了點技術。慢慢地他也開始意識到,這份果園裏的工作既能創造生態效益,又能創造經濟價值,很有意義。

上世紀90年代,蘆溪縣南坑鎮山田村有着上百家小煤窯,一度因過量開採,導致環境惡化,經過多個樹種的試驗,鎮政府總結經驗,整合800萬元資金,全面治理礦山環境,在煤矸石上栽種易生長的南方泡桐。

如今,一到春天,淡紫色泡桐花在綿延起伏的山嶺上競相綻放,6000畝廢棄礦山變身花海,美不勝收。

截至目前,萍鄉市已爭取國家投入3.1億元對廢棄礦山實施復綠工程,目前已復綠6萬餘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周圍圍 來源:中國青年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