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琛冏
“全球已進入以綠色低碳發展爲顯著特徵的碳達峯、碳中和新時代。”“各國應密切合作、努力實現謀發展與綠色轉型並行不悖、相互促進。”“中德兩國都是一煤獨大,德國的實踐對中國尤其是山西省具有參考意義。”……近日,在2021年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唯一一場國際論壇——第一屆中歐清潔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上,中德政府官員、院士專家、能源企業負責人、相關研究機構代表分享中歐能源轉型經驗,共同探討煤炭資源經濟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及能源產業戰略轉型的政策技術解決方案。
歐盟在21世紀初就開始投資上千億歐元,佔據全球“綠色技術”的制高點,德國更是能源技術革命與節能減排的世界翹楚。與會專家表示,由於中德兩國的資源稟賦都有“多煤”的特點,德國在能源轉型和溫室氣體減排領域的實踐對中國尤其是山西省具有參考和借鑑價值。
探索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低碳發展新路子
山西之長在於煤。
山西省能源研究會理事長程章介紹,山西省煤炭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總產量和外調量分別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和80%;電力外送電量居全國第3位,“點亮了全國一半的燈”,爲中國現代化建設和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撐。
作爲典型的資源經濟、高碳經濟省份,山西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都高於全國和全球平均水平。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爲特徵的綠色發展模式,比全國各省更加重要而緊迫。
原國務院參事、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專家主席石定寰指出,如何在這樣一個煤炭爲主的經濟大省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重大轉變,對山西來說是一個格外艱鉅的任務,但是再艱鉅也要去轉變,且越早變越主動,越晚變越被動。
那麼,山西如何走出一條資源型地區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近年來,山西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電力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型裝備製造業、現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等新興產業。
程章建議,山西省按照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進一步推進能源低碳化,以煤爲基、多元發展,加快清潔化、低碳化、集約化、智能化步伐,堅定不移完成好國家能源安全、國家能源應急、國家新能源調峯基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建設好清潔低碳的新型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和能源基地。同時,以能源技術革新爲抓手,以產業鏈條延伸爲路徑,以綠色能源爲支點,推進能源結構新型化,推進能源轉化高端化,大力發展風能、光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實現從傳統能源獨大向綠色能源轉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
氫能與分佈式能源是破題方向
作爲煤炭大省,山西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上發揮着至關重要的“壓艙石”作用;作爲產氫大省,山西焦爐氣和煤化工尾氣資源豐富,具有明顯的規模化制氫成本優勢。
近年來,衆多新能源領軍企業紛紛搶灘山西佈局氫能賽道,焦爐煤氣制氫、氯鹼尾氣制氫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立項建設,大同、長治、晉中、太原等市氫能產業集羣正在加速形成,全省氫氣年產超過300萬噸。已經出臺的山西省“十四五”規劃,將氫能作爲山西“七大先導性未來產業”進行重點培育。
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在研討會上指出,未來10—20年,將是我國氫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應緊密聯繫我國能源發展實際,展開戰略、政策、技術、資金等多方謀劃。尤其是氫能與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與電解制氫技術值得關注。其發電效率高、適合大規模供電,今後既可用於集成式發電、發展熱電聯產,還能與現有能源系統兼容,非常適合分佈式能源應用。”
“氫的熱值是天然氣的3-4倍,是很好的燃燒原料,但是氫至今主要還是化工原料。未來如果氫進入能源體系,將產生巨大的相關投資機會。”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張傑建議,山西當地化石能源企業業務可探索跟氫能融合,比如煤礦塌陷區與光伏、風電相結合,未來煤礦與氫儲技術相結合。
與煤化工尾氣製取“灰氫”相比,綠氫可整合更多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被看作氫能未來的主要方向。近五年來,山西風電光伏裝機年均增長24%和63%,光伏領跑基地裝機容量規模達到了4000萬千瓦,位居全國第一。
在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分佈式能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西門子能源發電集團工業燃氣輪機事業部總經理陳健看來,分佈式能源是多能互補、源網荷儲的試驗場。綠電製取綠氫,從試點示範驗證,到應用至更大規模的電力系統中,這與西門子能源在國外未來能源系統的構想非常吻合。
“發展可再生能源與分佈式能源,可以產生新的就業空間,對山西鄉鎮將有非常大的就業和經濟發展的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工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潘家華表示看好。
搭建中歐國際合作對接平臺
在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共享能源低碳發展機遇成爲本屆中歐清潔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嘉賓共識。
南方電網能源發展研究院政策所副所長朱浩駿建議,未來中歐可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方面加強合作。“因爲歐洲現在電力能源結構、電力系統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國二十年後可能面臨的問題,若現在一起合作研究,能爲我國未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借鑑。”
歐洲目標是2050年實現氣候中性,今年5月,德國宣佈將目標從2050年提前至到2045年,將在歐洲率先實現碳中和。德國以節能、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爲依託,推進有德國特色的清潔能源轉型。
博衆能源轉型論壇是本屆中歐清潔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致力於促進中德能源轉型合作。博衆能源轉型論壇總幹事帕特里克·格雷琛提出,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化石能源清潔轉型、節能、電氣化、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可以作爲中德合作的重點,可以繼續深化政策、商業模式與研發等領域的國際合作。
在某種意義上,山西是我國當前能源結構的縮影,作爲國家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省,其轉型也彰顯着中國的決心。“山西面臨巨大的挑戰,也擁有蓬勃的機遇。中國做出‘碳達峯、碳中和’承諾後,我們期待看到中國變革的速度,非常期待未來跟中國的合作和互學互鑑,互學互鑑的‘互’字正體現了其雙向性,我們要相互學習如何實現經濟的綠色發展。”博衆能源轉型論壇國際項目主任傑西·斯科特表示。
能源轉型,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
在本屆中歐清潔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上,博衆能源轉型論壇、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山西省能源研究會簽署了三方合作備忘錄,以推進山西清潔能源轉型。據悉,三方將合作協調和組織德國與山西省有關各方之間的交流合作,形式包括研討會、實地考察和培訓等。此外,中歐清潔能源轉型研討會將作爲太原論壇的永久分論壇,擇機在中歐兩地交替舉辦。
石定寰曾參觀過德國多座煤礦,如今,德國決定2038年退出煤炭,他也提出了期待:“歐洲在低碳發展方面走在我們前面一步,我們要參考其戰略、政策、技術創新成果,總之,國際合作爲我們打開了能源轉型非常重要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