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季節》獲國產劇近年來最高評分,導演辛爽分享幕後故事
沒有刻意把生活懸疑劇做成喜劇
本報記者 李夏至
豆瓣開分9.0,評分持續上漲至9.5分,剛剛在騰訊視頻會員收官的網劇《漫長的季節》正在創下一個新的紀錄。這部由《隱祕的角落》原班人馬打造的生活懸疑劇,不僅迅速打破了前作8.8分的成績,而且創下了2023年國產劇的最高評分紀錄,也成爲截至目前近八年來國產劇集評分最高的作品。對於執着於細節、追求完美主義的導演辛爽來說,這樣的成績似乎顯得又都在情理之中。
三條時間線互爲謎面謎底
面對幾乎都使用倒敘和插敘手法的懸疑劇來說,《漫長的季節》並沒有採用這些常規的敘事方式,但是像這部劇一樣完全不標註時間、僅依靠劇情“絲滑”轉場的過渡方式,《漫長的季節》在國產懸疑劇裏是第一個。
全劇採用了1997年、1998年和2016年三條時間線,從1997年風華正茂的年代講起,彼時王響(範偉飾)是意氣風發的樺鋼火車司機,龔彪(秦昊飾)是剛剛分到樺鋼廠辦的大學生,馬德勝(陳明昊飾)還是英姿颯爽的刑警隊長。當時間線轉至18年後,王響失去妻兒、困於懸案,馬德勝在老年舞裏尋找存在感,而龔彪早已大腹便便,成了一個油膩的中年人。18年前的兇案如何改變了一羣人的人生,隨着倒敘的時間線展開,得以娓娓道來。
在辛爽看來,採用多線並行、時間線交叉的敘事方式,“不是爲了創新而創新”,只是因爲劇本和故事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在他看來,時間線就是這個項目的魅力之一,如果使用順序講述,產生不了目前的觀看感受。辛爽透露,劇中王陽寫的那首詩是該劇文學策劃班宇所寫,恰恰代表了該劇的題眼。“詩裏寫到的‘響指’的意象,其實就代表了三個時間線彼此之間的關係。每一條故事線都像是另一條故事線的‘響指’,當幾個‘響指’彼此產生共鳴,才能完成這個敘事。三條時間線互爲謎面和謎底,我們會比較注意把握在什麼地方給謎面,什麼時候給謎底,選好這些點,故事就能真正地融爲一體。”
懸疑劇情融入大量生活化內容
《漫長的季節》講述的是東北小城樺林的故事,劇中演員範偉、秦昊和陳明昊等均是一口標準的東北口音,在懸疑的劇情之外,主演們有大量充滿着生活細節的表演。
“我也沒有刻意要把這部劇往喜劇的方向去做。”儘管劇中王響、龔彪和馬德勝的戲份一出現,喜劇的效果就渾然天成,但辛爽認爲這一部分其實脫胎於東北這塊土地的特質,並不是額外添加的。“我們既然選擇了講述東北的故事,也不會刻意迴避。東北的語言天然有幽默感在裏面,我們也不想放棄這部分魅力。”
在辛爽看來,生活質感的戲份有助於觀衆更加輕鬆地進入故事,並不會相互干擾。“這個故事的核心是要講王響被困在了秋天這個季節裏,從更廣義來說,季節其實就是四季輪迴,寓意漫長的人生。我們希望透過王響的故事,讓大家看到更多的人生。”他說。
在辛爽看來,將懸疑犯罪的故事用相對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去處理,起初確實是希望呈現給觀衆“比較新鮮的東西”。在辛爽看來,觀衆想看到的永遠是“更新的東西”,不過,他不希望這個風格被定型,也不會刻意在後續的作品裏去複製。
主創團隊將細節鑽研到極致
從《隱祕的角落》開始,辛爽所在的團隊就被觀衆認爲是“細節狂魔”,在《漫長的季節》裏這種風格也得到了延續。劇集從配樂、畫面、道具乃至海報都充滿了豐富的細節,這給觀衆帶來了別緻的觀劇感受,時常感受到“尋寶”的快樂。
樂隊出身的辛爽這次依然採用了《隱祕的角落》同樣的配樂團隊,並開創性地在每一集的片頭使用一首曲子引入。不管是大家熟知的兒歌《小星星》,還是鋼琴曲《藍色多瑙河》,在劇中都有出人意料的使用效果,視聽語言帶來了顛覆性的感受。
這種鑽研精神出現在劇集創作的各個環節,辛爽以聲音部門舉例,劇集從聲音設計到混錄用了六七個月的時間,連一個開門聲或者關門聲,都需要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去調整音色和音量。“可能就是因爲每個部門都有這樣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狀態,才能夠讓觀衆感受到我們在細節上的各種處理。”
不管是時間線的交叉敘事,還是聲畫上的別具匠心,主創團隊相信觀衆足夠聰明,能夠感知到主創的用意。辛爽直言:“對創作者來說,我們相信現在觀衆的閱片量和他們觀劇的經驗是十分豐富的,因此不會擔心觀衆看不懂或者跟不上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