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式傳承,他們打撈起瀕臨失傳的平湖派

在漫長的歲月中,中國的琵琶演奏主要形成了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汪派四大流派。如今,作爲必修傳統課程內容的浦東派、崇明派、汪派在院校內有條不紊地傳承着,平湖派卻出於種種歷史原因,幾乎走到了失傳的邊緣。4月10日,中央音樂學院“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項目正式開班,這周,一場彙報展演音樂會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培訓班全體學員登臺,階段性展示了教學成果。

氣勢逼人的《滿將軍令》、清麗飄逸的《小霓裳曲》、文人色彩濃郁的《青蓮樂府》、流暢輕快的《陽春古曲》……音樂會上,25名學員以獨奏、齊奏、領奏等形式,演繹了9首平湖派代表性傳統曲目。“哪怕是相同的作品,各個流派的詮釋也各不相同。”培訓班學員、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舒銀說,“平湖派講究作品的‘豐滿華麗’,加花很滿、很豐富,相比其他流派,輪指也很密,還有‘馬蹄三角輪’這種特殊的技法,這些都是我們從前在其他流派裏沒有學習過的。”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想要學習平湖派,卻不知道去哪裏學。”項目負責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章紅豔說。平湖派琵琶藝術可追溯至清朝李氏五代(李廷森、李煌、李繩墉、李其鈺、李芳園),由李其鈺、李芳園父子集其大成。平湖派孕育創編出諸多大型琵琶套曲,1895年刊印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的十三大套琵琶曲是明清琵琶藝術發展高峯的重要標誌,也是現今演奏的諸多“古曲”的實際源頭。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國立音專時期,平湖派重要傳人朱英先生就把平湖派藝術帶入了現代高等音樂專業教育體系。

“平湖派非常具有文人氣質。”章紅豔說。琵琶大家楊少彝是平湖派近70年來成就最傑出、影響最廣泛的代表性人物,既彈琵琶,也工於美術,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他便已離世,平湖派在專業院校內的傳承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對於當下很多琵琶演奏家來說,平湖派只留下了一個美麗而模糊的輪廓。

這一次,“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項目集中邀請了劉西峯、郭少華、任暢、樊愉、楊寶元等與平湖派淵源甚深的演奏家和相關人士。“很多平湖派傳人譜系中的代表人物都已經80多歲了。”章紅豔越發感受到肩頭責任之重。老人家對平湖派的執着、對傳承藝術的渴望,讓章紅豔非常感動。年老的他們多受疾病困擾,有人手指患有類風溼,有人聽力不佳,但授課時認真得讓人感嘆,“他們只要上手一撥絃,就有一種很純、很古樸的東西出來。”

與此同時,“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項目還將邀請多位音樂學家、作曲家一同加入授課,多角度剖析平湖派的藝術價值。“我們必須打破門戶之見,共同傳承、搶救這門藝術。”章紅豔說。在遴選學員時,項目也着重選拔了一大批音樂院校的骨幹教師,未來,他們可以把平湖派的精髓融入自己的日常教學中,薪火相傳,再成氣候。

據悉,“平湖派琵琶藝術演奏人才培養”項目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協辦。5月19日,另一場教學成果展示音樂會將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廳上演,屆時部分項目專家、學員將登臺亮相,演奏平湖派琵琶十三套大麴中的經典作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