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之後,電影市場爲啥提不起來氣?

“五一”期間,全國約有2.74億人出遊。當各地景區火爆到人“疊”人的時候,電影院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熱鬧。

是電影不好看?還是人們更願意將時間和金錢花費在其他地方?

實際上,自春節檔之後,電影市場就一直處在較爲低迷的狀態。2-4月,沒有一部電影票房過10億; 五一檔15.19億元的總票房,遠不如2019和2021年的水平……

不過,與票房低迷相對應的,卻是這幾個月以來,上百部影片目不暇接地紛紛定檔和上映。

光是五一檔就有19部影片齊扎堆,囊括了航空軍事、喜劇、愛情、災難、犯罪、動畫、現實題材等衆多類型,除《人生路不熟》《長空之王》《這麼多年》這三部電影票房過億之外,其餘影片幾乎全成了“炮灰”。

那麼,春節檔之後,電影市場究竟爲啥提不起來氣了?

電影市場“假繁榮”

實際上,春節檔之後上映的電影並不少,超百部影片擠入影院恍若一幅百花齊放的景象。

然而,數量上的回升,並不能掩蓋體量和質量上的問題。 上百部影片中,僅有《長空之王》《保你平安》這幾部屈指可數、投資體量較大的國產片,其餘均爲中小成本電影及國外引進片,市場影響力十分有限。

這顯然與電影公司紛紛清理庫存、釋放積壓片有關。疫情過後,春節檔斬獲影史票房亞軍,致使業界和人們對電影市場的復甦產生了慣性的過高期待。大量新片匆忙定檔,以期乘着春節檔的“春風”回籠資金。

考慮到每年春節檔之後、五一檔之前的確是電影市場的“淡季”,一般製作體量較大的影片確實會避開這個時間。 但相比於2021年而言,到目前爲止,既沒有如《我的姐姐》那樣的口碑黑馬拉動票房,也沒有如《哥斯拉大戰金剛》這樣的強勢外片攪動風雲。

因此,儘管有《保你平安》《忠犬八公》《宇宙探索編輯部》《不止不休》《愛很美味》這幾部豆瓣7分以上的口碑佳作,但也只是前兩部票房“能打”,以聚焦“闢黃謠”、“人狗情”之類的社會話題讓影片收穫過億的票房。後三部或因風格文藝小衆、或因題材過於垂直,受衆有限而難以破圈。

再看《蟻人與黃蜂女》《黑豹2》《雷霆沙贊!》等一衆好萊塢影片,近乎集體“口碑票房雙撲街”。一是質量不佳,二是中國觀衆對好萊塢爆米花套路已然“不感冒”。

然而,誰也沒想到,在2-4月這長達3個月的電影市場“淡季”裏,兩部日本動畫一直在撐着。《鈴芽之旅》憑藉導演前作的影響力和較好的口碑狂攬8億+的票房,《灌籃高手》主打IP的粉絲情懷,收穫6億+的票房和豆瓣9分的高口碑。

如果說2-4月的電影市場整體是“無爆款、少驚喜”,那麼五一檔則是“開局喜人,終歸於平靜”。

《長空之王》在流量明星和視效大片的雙重buff下,雖打破了近5年五一檔新片預售票房紀錄,卻在正式上映後票房被《人生路不熟》反超。

《人生路不熟》儘管憑藉“五一檔唯一喜劇片”實現了票房逆襲,但也陷入了劇情爛俗的口碑爭議之中。《這麼多年》2億+的票房倒令人頗爲意外,不過同樣是口碑爭議之作。

更遑論《驚天救援》《檢察風雲》《長沙夜生活》《倒數說愛你》幾乎集體“無人問津”,而檔期內其他不少部影片也全部淪爲“炮灰”。

進入5月,總算迎來一部口碑尚可、製作過硬的《銀河護衛隊3》,目前剛破3億的票房,顯然點不着觀衆太多的觀影熱情。

兩大“迷信”難破除

其實,春節檔之後上映的上百部影片中,也有一些品質不錯的電影。它們本應成爲黑馬,或至少不會撲得那麼厲害,卻無奈因爲“檔期迷信”掉入陷阱。

比如《長沙夜生活》,該片將城市、美食與情感故事相連接,煙火氣、人文氣息與現實感非常濃郁,但這樣質感的影片強行擠入五一檔,在製作體量、題材類型等方面沒有任何優勢,最終1.8%的首日排片和不到300萬的首日票房註定了它淒涼的市場結局。

從市場角度來說,選擇流量大的熱門檔期上映無可厚非,但十幾部影片扎堆,各方都想要分一杯羹,大體量、強類型的影片尚可憑藉明星和宣發,實現“大魚鯨吞”,小體量、偏文藝的影片就只能“在夢中鯉魚化龍”了。

據統計,五一檔有19部影片擠破頭上映,最終破億影片僅3部,十餘部影片票房在一千萬以下, 有些電影票房只有幾千塊,而它們的排片率普遍低於1%,甚至低於0.1%。

如果說“檔期迷信”可能會導致影片遭受極低的排片待遇,進而致使票房慘敗,那麼“營銷迷信”則可能會在爲觀衆貢獻話題的同時,反噬影片的票房和口碑。

比如《驚天救援》北大路演“翻車”,導致票房口碑慘敗;《龍馬精神》中傳路演被罵“爛片”,引發網絡熱議;《這麼多年》短視頻造謠式營銷,被網友質疑“無底線”……

而《鈴芽之旅》新海誠空降路演現場、影片與奈雪的茶推出聯名產品等營銷動作則爲其贏得了不小的聲量;《灌籃高手》營銷方耗費百萬巨資在北大體育館舉辦超豪華首映禮,4000多名觀衆除了看電影,還能看比賽、看錶演、聽演唱會,一時風頭無兩,爲票房助益良多。

好電影能夠通過營銷,放大口碑、擴大影響,而質量不過關的影片,即使營銷再好,也會面臨口碑崩盤,更遑論在路演中馬失前蹄,起到反噬效果的情況。

更有甚者,部分營銷方爲製造話題不擇手段,有的僱人表演、製造“催淚”短視頻,有的自曝“假瓜”、篤信黑紅也是紅。不願踏踏實實打磨作品,自以爲將觀衆“騙進來”就能“一次性收割”,營銷的雙刃劍用不好則必反噬無疑。

其他消費齊衝擊

疫情過後,人們對線下消費的慾望變得無比強烈。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國內旅遊出遊合計2.74億人次,同比增長70.83%。

雖然電影消費也屬於線下消費的一種,但“最近一個月文娛整體熱度,不如淄博燒烤”的調侃儼然成爲行業共識。事實上,燒烤熱、國風國潮熱、文博看展熱、文化演藝熱等一波又一波的文旅消費熱潮,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影消費產生了影響。

據統計,今年“五一檔”總觀影人次爲3763萬,比2021年減少了682萬人次,而2021年五一出遊人次爲2.3億。 可見,更多的線下消費人羣並沒有帶動更多人走進影院。

一方面是線下消費選擇的多樣化,另一方面,“漲啊漲”的電影票價也是阻擋更多觀衆走進影院的阻力之一。

燈塔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平均票價爲45.04元,而2021、2022年分別爲40.29元、42.08元。對比一線和四線城市的票價變化,更能說明這個問題:2014-2023年之間,一線城市票價由42.68元上漲至55.06元,漲幅29%;四線城市由31.07元上漲至43.68元,漲幅41%。

“電影不好看,票價又貴”是目前許多觀衆真實的心聲。

此外,隨着《狂飆》《三體》《漫長的季節》等精品劇集的火熱與好評出圈,線上劇集分流線下電影,甚至短視頻、微短劇、網絡電影的衝擊也讓傳統線下電影消費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重重挑戰。

綜上所述,電影質量一般,嚴重依賴大檔期和過度營銷,線下文旅熱興起,高票價及劇集短視頻分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是今年春節檔以來,電影市場提不起來氣的重要原因。

如若不能真正把好電影質量關,以好作品、好內容持續吸引觀衆,則電影市場復甦乃至繁榮發展仍尚需時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