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唱下去,讓所有人聽見“四平調”

54歲的付梅頂着“女演員近10年無戲演再見觀衆哭了”熱搜當事人的頭銜有些慌亂,“第一反應這不是真的。”

但是熱度給她增加了不少工作量。5月12日,她忙到下午三點多還未喫飯,臉上的妝也花了。一位女工作人員拿來自己的粉底和口紅,給她補了補妝,眉眼瞬間生動。付梅在鏡頭前來了兩段拿手的傳統曲目,《小包公》鏗鏘有力,《陳三兩爬堂》婉轉悠揚,一個戲劇演員的專業範兒纖毫必現,“站在舞臺上就是‘角色”,沒有自己。”

付梅唱了多年的四平調,深知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唱腔四平八穩,但生活纔不是。比如,這場突如其來的流量,會不會讓幾經起伏的劇團,以及稀有劇種“四平調”再次煥發生機?付梅在思索。

流量

午後三點半的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原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很熱鬧。

一位十多年戲齡的女演員從走廊走到化妝間,旁若無人的吊完嗓子,施施然“飄”去排練廳排演劇目,匯入戲曲的海洋。

一切和往常一樣,又透着不一樣。因爲,研究中心主任、大家習慣稱爲“付團長”的付梅不僅上了熱搜,事蹟還被人民日報官方公號推送。

負責中心對外聯絡事務的一位工作人員拿着團裏的手機,突然發現找主任付梅的電話多了起來。而付梅不常刷手機,還是從熟人那裏得知此事,“第一反應這不是真的。”

5月12日早上8點多,人民日報官方公衆號推送《衝上熱搜!女演員近10年無戲演,再見觀衆紅了眼眶》,介紹了衝上熱搜的付梅帶領演職人員堅守稀有劇種的故事。

文中稱,“四平調劇團曾一夜火遍大江南北,也曾無限期停演瀕臨失傳,最難的時候,劇團就地改成賓館,捨不得離開的演員變成服務員。商丘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張帥介紹當時只有3到5人,將近10年無戲可演,團長就和演員們開賓館、做服務員每日疊被子、端茶送水維持生計。”

說起這些,付梅笑着一語帶過,“這都是過去很久的事了”,她說多年前確實遭遇困境,爲求生存劇團一度改爲賓館,近年來得益於地方政府及各方支持,演職人員的排練環境、辦公環境大幅提升,演出機會也多了。

“四平調,顧名思義唱腔四平八穩,是我國稀有劇種。四平調的唱腔很有特點,女聲唱腔韻味十足,男聲寬宏有力。”付梅說着,現場來了兩段拿手的傳統曲目。

資料顯示,四平調流行於豫魯蘇皖一帶,至今已有百年傳承,因曲調四平八穩、四句一平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商丘四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着“天下第一團”的美譽。

不過,在市場的衝擊下,這個稀有劇種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劇團場地曾改成賓館。爲了傳承和發展,付梅帶着大家嘗試把舞臺搬到線上,沒想到小衆的四平調反響出乎意料地好。“粉絲說很喜歡四平調,希望繼續傳承下去,這話讓我很受觸動,覺得我們對四平調的熱愛和堅持是值得的,應該堅持下去。”

契機

開直播最早是團裏的小年輕們提出來的。

他們對互聯網很敏感,對新生事物有着極強的接受度和包容性,說現在很多劇團都在線上演出,咱們是不是也可以嘗試一下?付梅領着大家商量後,說幹就幹。

2022年,大家在劇團裏收拾出來一間屋子,簡單配置了裝備,弄了個直播間,就這麼開始了。“最初是幾個演員在直播間清唱。”付梅專門挑選了老中青以及小演員,輪番給粉絲們清唱四平調。因爲習慣了演員在臺上、觀衆在臺下的線下演出,現在對着手機屏幕演唱,一開始演員們還找不到感覺,經常唱着唱着跑出了屏幕,趕緊互相招呼着“回來,你跑出鏡頭了”。

最初粉絲也比較少。爲了吸引粉絲,付梅帶着大家想了各種辦法,除了拿出看家本領,甚至互動抽獎。

後來粉絲不滿足於清唱,提議能不能唱大戲,真正把舞臺搬到線上。後來劇團又添置了大屏,並以“強迫症”的標準打磨直播的呈現效果,比如,字幕如何打?樂隊坐哪裏?燈光是否讓演員轉頭時多了陰影?佈景的顏色花紋和戲服搭不搭?音效和還能不能更完美……就這樣隨着直播的增多,一點點摸索經驗,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慢慢逐漸擴大了影響,

直播的觀衆人數也從幾十個、上百個漲到了上千。

“表演四平調傳統戲時,人嘩啦啦就上來了,效果最好的一晚攀升到了七八千人。”付梅看到直播間湧進這麼多觀衆,尤其是看到粉絲希望四平調不要失傳的評論,那一刻特別感動,紅了眼眶,“我覺得觀衆還是非常喜歡傳統文化的,這個稀有的地方劇種藝術魅力很大,只要觀衆喜歡,我們一定要傳承好、保護好。”

堅守

線上直播受到歡迎,讓付梅感慨“小劇種也能幹出大作爲”!

老家山東曹縣的付梅,1988年考入商丘市戲曲學校,次年進入河南省戲曲學校學習豫劇,1991年畢業後分配到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工作。“我姐姐是彈琵琶的,從小受家庭影響,我也上了戲校。”付梅說分配到劇團後,她也紮根在了戲曲大省河南,一直見證四平調劇團的發展至今。

近年來,當地政府對四平調劇團加大扶持力度,廣引優質人才,除了資深戲劇演員,新生力量的加入讓付梅對未來充滿信心。

“2021年進的這批學生都很年輕,都是20歲左右的小演員。”在“老帶新”上,付梅身體力行,“四平調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傳承下去。”

近年來,他們排出了將近20臺傳統劇目,每年演出上百場,舉行送文化下鄉、舞臺藝術送基層、戲曲進校園、非遺展演等諸多活動,讓觀衆近距離了解四平調的藝術魅力。

付梅也經常參與演出。站在舞臺上是什麼感受?她眉頭一挑,“站在舞臺上就是角色。唱陳三兩,我就是陳三兩,唱小包公,我就是小包公。(演員)在舞臺上要拋棄自我。”

一直想着“去小我”的付梅,無意間成爲互聯網焦點。

付梅衝上熱搜後,光明日報刊發評論,“曾一度受到流行文化衝擊的戲曲再次回到直播間這樣的流行文化載體中,其實也釋放出一種積極信號——如今,公衆對待傳統文化更具敬意與普遍期待、認識理解也更加深刻。把握這個良好勢頭,各方仍需積極探索文化傳播的創新路徑、回應大衆精神需求和審美訴求。徐徐用力、久久爲功,讓稀有劇種唱出時代魅力與風采,共同守護傳統藝術文化行穩致遠。”

對於上熱搜的意外,付梅思考更多的是,這也許是四平調走進年輕觀衆的契機。

“我在想如何培養年輕的觀衆,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間紮根開花,這是我們戲曲人共同去思考的問題。”付梅已經有了設想,比如把新的藝術形式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把四平調的曲子填充上現代的詞,再比如拍成電影……繼續挖掘四平調傳統劇目,把更多好的劇目搬到舞臺上,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更好的傳播出去。

你會繼續唱下去嗎?

“當然!”付梅大聲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