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陳彤: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由郭麒麟、金晨主演的電視劇《平凡之路》正在熱播中。這是編劇陳彤第三次創作以職業律師爲視角的電視劇,但是和之前的《離婚律師》《精英律師》裏的精英氛圍感完全不同,《平凡之路》聚焦的是初入職場的新人,這些年輕人懷揣着對職業的信念,熬過從助理到實習律師的漫長過程,“平凡之路”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打工人的生存圖景。

爲什麼要寫這樣一部“非典型”律師職場劇?《平凡之路》想傳達給觀衆的是怎樣的思考?陳彤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也是她創作時反覆問自己的問題:“年輕人都有特別害怕自己終其一生碌碌無爲的時刻,希望自己與衆不同、成爲行業翹楚,鮮花掌聲、人生巔峯……但對於大部分的人,能夠做好一個普通人,讓家人、親人過上踏實的生活就挺好的,要是再能夠幫助到別人,就已經很有意義了。這可能是這個劇想說的,也是本劇的主題曲的歌詞: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潛入律所 體驗“實習律師”理想與光芒

北青報:這部劇的“氣質”與您之前創作的《離婚律師》《精英律師》等同題材作品截然不同,能否透露《平凡之路》的創作初衷?

陳彤:這次劇中的主人公都是年輕人,剛剛步入社會的律師,跟以往一些劇中已經功成名就的成熟律師的工作生活狀態有很大不同。我當時在律所採訪的時候,差不多所有的實習律師在面試的時候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爲什麼要學法律,爲什麼要上法學院?大多數年輕的孩子都會說,因爲我有一名法律人的初心,我希望能夠捍衛正義、維護公平。

後來我在採訪的時候發現,大部分的實習律師都承受了特別大的壓力,而且他們的薪水跟工作量是不匹配的。當時流傳一個笑話,是我在律所聽到的,我一直以爲是個笑話,後來我發現所有的笑話也是來源於生活的:你要是請個保姆一個月得6000塊錢;你要請個司機,沒有4000塊錢別人也不給你幹;但是你要請個(律師)助理,給2000塊錢就能又給你端茶遞水,又可以給你開車,還可以給你做案例分析……

我在律所假裝實習的時候瞭解到,有一個年輕的律師,指導老師帶着他一個案子,當事人家屬每天早上一醒就給這個孩子打電話,一直打到九十點鐘。這個孩子忙了一天後,到晚上睡覺前客戶又給他打電話。他那段時間特別辛苦。他們真的是一羣特別有理想、特別有光芒的人,否則很難熬下來從助理到實習律師的過程——那個過程需要你對未來相信,對你從事職業有一種堅定的信念。

北青報:您此前參與創作過《新結婚時代》《一僕二主》等家庭情感劇,此後“轉型”創作了《離婚律師》《精英律師》等律師職場劇,這次在案例選擇上有什麼不同的標準?

陳彤:準確地說,《平凡之路》更像是一部律師生活劇。大部分的人可能這一輩子都沒怎麼打過官司,我們很多人對律師的理解也是來自於影視作品,有的還可能是歐美的影視作品。但實際上各個國家和地區法系是不一樣的,他們是那種抗辯式的,還有陪審團。我們不是這樣的一個法系,我們的律師只能坐着辯護,不可能像歐美影視劇中的律師可以在法庭上各種走動、表演。

像我寫的這些小律師都是連實習律師證都沒有拿到的“新人”,不可能讓他們去接觸到那樣的大案子。他們大部分的時候做的就是查漏補缺,或者是幫大律師去做助手。在我所“實習”的律所,接觸的都是這種給老百姓打官司的案子。

還有一個背景,《平凡之路》創作之時剛好是《民法典》頒佈的時候,《民法典》大部分都是關於老百姓的家長裏短,離婚、勞動糾紛、繼承等等這些事。對老百姓來說,像財產分割、遺產繼承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一定要找他非常相信的人,如果他不相信你,你專業再強,他也不會委託給你。

跟離婚案“槓上”?探討和平分手的可能

北青報:“平凡之路跟離婚案槓上了”衝上微博熱搜,這部劇涉及的不少案件都和情感結束有關,有的是第三者插足,有的則是夫妻感情不和。爲什麼寫那麼多關於離婚的故事?

陳彤:劇中離婚案比較多,是因爲這些年來有好多大型離婚“車禍”現場,我覺得爲什麼曾經那麼相愛的人不再相愛了,要撕得這麼難看?如果有律師參與的話,他們能做什麼?尤其是現在,離婚案件一般都要先調解,在調解的過程當中,作爲律師,你到底是去煽動客戶內心仇恨的那一面,還是讓他去慢慢地接受這個事情,以一種相對美好的狀態分手,分手了以後將來還可以作爲親人。尤其很多夫妻離婚還是有孩子的(牽絆),至少雙方還能作爲孩子的父母相處。

離婚這種事情,很多人都寫過了,包括我們團隊裏也有很多分歧。大家認爲你不愛了,你老公也不愛你了,離了就完了,爲什麼你就不肯離?我們到底是傳遞一個什麼樣的態度?劇中每一個細節我都問了自己很多遍。當時還有人說到《鍘美案》中秦香蓮老公負心了,最後秦香蓮死不離婚,那樣就真的好嗎?爲什麼你曾經相愛過的人,到最後你不愛了,要變成這麼大的仇恨?有沒有可能大家最後能夠和平分手,當時在這些地方討論了很多遍。在律所,很多律師就不愛接離婚案。律師對我講,所有的離婚案件都要先經過調解,不調解直接判離是不可能的,所以律師都會說服他的客戶,就像劇中杜飛宇對孫建業說的那段話,你已經不愛她了,但是你能不能對一個深愛過的人,最後也保持“分手見人品”。你要盡最大努力、最大誠意、最大可能,讓她能夠接受這件事情。

大結局創意來自郭麒麟 重寫一稿比原來所有版本都好

北青報:您提到因爲郭麒麟出演潘巖,專門看了他很多相聲作品,按照他的個人風格完善了這個人物的特色。能否分享一下合作過程中的故事?

陳彤:我隆重感謝一下郭麒麟老師吧,在我們故事最後結尾的時候,我寫了好幾版大結局,我們團隊也都比較年輕,大家也沒有想出更好的,但是導演也不是很滿意,一直在這樣的一個循環當中。戲都快要殺青了,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很焦慮,團隊也各種羣策羣力、出謀劃策。

這個時候剛好去劇組探班,小郭老師就跟我講了一下他對結尾的設想,我當時就覺得特別好,真的一下就點亮我了,一下就給到了我一個很大的啓發,但按照他的那個創意,需要很多演員,包括他戲裏的爸爸,但是當時那位演員其實已經殺青了,不能再寫了,然後他說我去找我爸。所以我覺得很感激他,所以我也按照他的設想把那個大結局重新寫了一稿,這稿大家都比較滿意,覺得比原來的所有版本都好。

年輕人不要把世界讓給你所鄙視的人

北青報:近年定位“職場菜鳥成長記”的行業劇不少,您認爲創作這類題材如何才能真正反映出年輕人在“卷時代”中艱難的上升之路,而不僅僅靠“金手指”和“開掛”?潘巖這個角色在後期有沒有一些還可以繼續挖掘的亮點呢?

陳彤:我覺得我寫的不是一個菜鳥升職記,其實我寫的是一個個普通的人,他們涉世未深、血氣方剛,他們在經歷成長。比如舒一南,從目高於頂、自命不凡到最後不再害怕去成爲一個平凡普通的人,願意去做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這是屬於他的人物弧光。

我在律所“實習”的時候意識到,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每一代人都年輕過,每一代人都有初心,但是不是所有的人最後都能夠成爲自己想要成爲的人。有句話叫“不要把世界讓給你所鄙視的人”,特別打動我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忠於自我的人物光芒。

文/本報記者 楊文傑

統籌/滿羿

人物

在《平凡之路》中深耕小人物

郭麒麟:潘巖就是我的“化名”

和所有“星二代”一樣,出道之初,郭麒麟也容易被觀衆稱呼爲“郭德綱的兒子”。但很快,郭麒麟便用作品“說話”,成功地讓大家記住了他的名字。從《慶餘年》中的範思轍,到《贅婿》中的寧毅,再到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平凡之路》中的潘巖,郭麒麟用細膩的表演、真誠的態度打動了無數觀衆。這些帶着濃厚市井氣息的小人物,其實也恰恰是郭麒麟最喜歡也最擅長的,“我覺得這是我非常舒適的區域,而且我也不覺得我戲路窄,這樣的人物太多了。我最怕的就是您把劇本拿過來,我一看這人物離我生活太遠了。”

“反套路”角色才能抓眼球

在電視劇《平凡之路》中,郭麒麟飾演實習律師潘巖。與傳統都市劇中律師西裝革履的精英形象不同,潘巖是一個出身普通、學歷普通的“平凡”青年。兩百多份簡歷已讀未回,入職三天被勸退“三連”,還有來自未來老丈人的委婉“反對”等等,都是一個都市青年成長陣痛的真實再現。

對於這樣“反套路”的角色設定,郭麒麟表示,“如果是一個大帥哥往那一站,所有事都擺平了,這戲還用看嗎?就得是我這樣的人,在這樣一個環境裏,反而大家都會很好奇,從一開始就能抓住觀衆的眼球。”在郭麒麟看來,律師不應該僅僅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形象,很多小律師頻繁地奔波於家庭、公司,去忙活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平凡之路》播出之後,很多觀衆都認爲郭麒麟是在本色出演,二者身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對此,郭麒麟也深以爲然,他說道:“潘巖確實和我本人比較像,甚至可以說就是郭麒麟的‘化名’。而且我也非常願意把我自己對待社會、工作和職場的一些看法揉到他身上。”郭麒麟表示,飾演潘巖自己也藏了一點私心,他能理解潘巖的很多做法,也會把自己的情緒價值帶到角色中去,“與其說我在表演,不如說是我們合二爲一”。

熱衷深耕小人物

此前,郭麒麟曾在不同場合表達過自己對“小人物”的熱愛。“現階段我還是先深耕小人物,因爲我這個年齡段演小人物的還不太多,沒人跟我搶。”郭麒麟開玩笑地說,“如果今年不需要我這樣的,我就歇會兒說相聲去,明年我再來,我這也算是多棲發展了。”

之所以熱衷於“小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爲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他自己成長的痕跡,而這些相似之處,也讓他的表演更如魚得水。“我覺得越有生活氣息的身份,對我們的表演來說可能更有幫助。您真來一個精英,我沒見過,不知道他天天怎麼生活的,我演不出來。”郭麒麟表示。

演員的成長總是伴隨着不同的聲音,對郭麒麟來說也是如此。對“小人物”的出色演繹,有人認爲是本色出演、接地氣,但也有人認爲“戲路太窄”“發展受限”。對於外界的這些爭議,郭麒麟卻表現得相當通透,他坦言:“我不着急突破,我甚至覺得一個演員如果有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他這一生就是成功的,所以如果有一個能讓大夥記住的,我就挺高興的。”

童年女神演親媽

《平凡之路》中,郭麒麟和牛莉這對“母子”的對手戲非常出彩。以他們的相處模式爲參照,有關親子相處、代際溝通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引發觀衆熱議。劇中,牛莉飾演的唐美豔是潘巖最忠實的“粉絲”,用觀衆的話說,那就是對兒子有一種“蜜汁自信”。在這部劇中,相聲演員和小品演員之間,碰撞出了一種奇特的火花。

“牛莉老師可是我小時候的女神,我那會兒覺得牛老師可太美了!”談到與牛莉的合作,郭麒麟不吝讚美之詞,“牛莉老師有着很深厚的舞臺表演經驗,能隨時感知周圍的情況和觀衆的心情,內心節奏感非常強,和她一起演戲非常舒服。”

至於觀衆頗爲感興趣的郭家父子的親子關係話題,郭麒麟則表示,與潘巖、唐美豔相比還是很不一樣,“首先,我不可能管郭老師叫大哥,因爲這是我內心不接受的,可能這也跟我從小的教育有關。”不過,郭麒麟也表示,雖然父親郭德綱是出了名的“嚴父”,但隨着自己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和郭德綱的父子關係正在發生一種“有趣”的變化。“尤其是我已經27歲了,現在也常常在家做一些所謂的沒大沒小的事情,這其實也是我們父子關係更加親密的一種表現。”郭麒麟說道。

文/本報記者 楊文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