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節,電視劇《狂飆》以豆瓣評分8.7的高分在春節檔“狂飆”,成爲街頭巷尾熱議的開年超級話題劇。該劇在題材尺度、敘事技巧、人物設置、演員的演繹等方面都令人讚不絕口,成爲法治題材影視作品新標杆。
作爲一部以掃黑除惡常態化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爲背景的影視作品,《狂飆》講述了以刑警安欣爲代表的政法隊伍與以高啓強爲代表的黑惡勢力長達21 年的正邪較量,生動地反映了我國掃黑除惡鬥爭的實踐,有力回應了掃黑除惡的民心所願。
《狂飆》播完後,網上的評論如潮,許多觀衆在爲主人公命運唏噓的同時,也總結道:“做人要時刻守住底線,遵紀守法四個字要像思想鋼印一樣烙在大腦。”由此看來,一部熱播劇帶來的震撼比讀一千篇普法文章都印象深刻。
法治題材影視作品發展不均衡
《狂飆》的熱播讓社會再次聚焦頗具神祕色彩的法治題材影視劇作品。實際上,“法治題材影視作品”至今沒有嚴格的定義,然顧名思義,應該是與法治相關的影視作品的統稱。就我國的司法體制而言,從事法治相關工作的機關主要包括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據此或可將法治題材影視作品分爲公安題材(常見的刑偵劇、警匪片)、檢察題材、法院題材和監獄、律師題材等。由於司法工作的特殊性、連貫性,以上幾種題材實際上很難做到涇渭分明,大部分法治影視作品都出現了各種元素並存的現象,這也體現了公檢法司作爲“法律共同體”的特性。
國內市場上法治題材影視作品數量衆多,在很長一段時期,以展現公安偵查爲主的涉案劇佔據大多數,因佔比極大,業界曾直接將法治題材影視劇統稱爲“涉案劇”。在中國電視劇史上,涉案劇曾是收視主力,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等劇播放之際,萬人空巷,爲電視劇成爲大衆文化消費的主要藝術類別立下過汗馬功勞,對社會心理和社會價值的引導產生過重要影響。21 世紀初的《征服》《黑洞》《黑冰》等劇更是將涉案劇類型推向了巔峯,社會熱議不斷。
罪案故事發生於現實生活的暗黑邊緣,劇情挑戰着普通觀衆對世俗倫理的正常認知,像一把“雙刃劍”。熱播的暴利推動各影視公司跟風拍攝,亂象不斷,直接導致廣電總局2004 年4 月向各衛視下發《關於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一方面防止“暴力文化”傳播,另一方面也抬高了涉案劇的創作門檻。
相比之下,反映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的庭審戲一度非常缺乏。實際上,新時代人民羣衆不僅需要了解公安機關怎麼偵破案件抓住壞人,也需要了解抓住壞人以後怎麼辦。法治題材影視作品應涵蓋刑事司法工作全流程:公安機關偵查抓捕罪犯;檢察官對警察抓到的嫌疑人進行審查批捕和審查起訴,代表國家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法官對檢察官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判決,而律師可以爲被告人進行辯護。這些司法環節對人民羣衆而言都非常重要,也是他們瞭解我國司法制度和實踐最便捷的途徑。
檢察題材影視劇異軍突起
文化產品總是時代的產物和映射,影視作品作爲文化的重要形態尤其如此。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安居樂業的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羣衆對司法的公平正義有着強烈需求,這與法治題材影視作品之間產生了高度的契合性,法治影視作品迎來創作的黃金時期。
時代的發展推動司法理唸的進步,也更新着觀衆對影視作品的審美觀。反腐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播出,成爲新時代法治題材影視劇創作的分水嶺。《人民的名義》獲得收視率和口碑的“雙豐收”,不但催化了法治題材影視作品的蓬勃發展,也打響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的品牌。
此後,以新時代檢察官和法官爲主角的司法劇異軍突起,很快佔領了國內法治題材影視劇的半壁江山。短短四五年間,《因法之名》《巡迴檢察組》《真相》《庭外》《底線》《掃黑風暴》等一部部優秀法治影視作品閃亮登場,以高品質、高口碑的姿態進入觀衆視野,成爲國內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類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最高檢影視中心出品的電視劇《因法之名》和網劇《真相》。
《因法之名》取材於真實案例,以刑事申訴檢察工作爲主線,講述了兩代法律工作者偵辦、糾正一起歷時17 年冤錯案件的故事。這是中國第一部反映平反冤假錯案的電視劇,通過現實性和政治性的合理表達,用生動感人的故事傳遞了“讓人民羣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取得了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雙贏。
《真相》則是國內第一部反映檢察技術的影視作品,號稱“邁入懸疑劇新時代”的代表作。該劇講述了檢察技術人員運用先進專業技術手段,協助辦案檢察官攻克“零口供”等疑難案件,以新穎的敘事方式,生動展現了檢察技術人員職業的特殊性及司法程序的嚴謹性。雖鮮爲人知,但檢察技術工作幾乎覆蓋了從偵查到審判的所有重要環節,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真相》讓觀衆從以往的推理、探案、抓捕的傳統敘事中跳脫出來,去關注如何取證、驗證、實地查證的過程,同時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檢察工作的重要性。
《巡迴檢察組》教科書式普法
在近年來湧現的法治題材影視作品中,榮獲第33 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的《巡迴檢察組》無疑爲扛鼎之作。它被稱爲是一部檢察題材的“先鋒劇”,更因奇絕的故事線和豐滿的人物形象,被稱爲“教科書式普法”典範。
《巡迴檢察組》甫一開播熱度即炸裂,登上當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該劇講述了檢察官馮森作爲省檢察院巡迴檢察組組長深入東川省第一監獄調查,將一批罪犯、漏犯繩之以法的故事。
犯人在監獄裏的衣食住行是什麼樣?犯人真的會像港片裏演的那樣被牢頭獄霸欺侮嗎?監獄裏面也有檢察官?檢察官能管住獄警?這些法律冷知識通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娓娓道來,向觀衆生動呈現了新時代監獄派駐檢察、巡迴檢察工作。
細膩入微的劇情完美地搭建起人民羣衆與檢察工作之間的信息橋樑,讓觀衆不但瞭解了巡迴檢察工作,也更認同了整個檢察工作。我本人身邊也多了想成爲“馮森”那樣的檢察官的年輕人,或者向我打聽“檢察官還管什麼”的鄰居。
堅守使命職責,有所爲有所不爲
“法治題材影視作品的特殊性讓創作者面臨巨大的挑戰,讓主管部門又愛又恨。”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有關負責人曾這樣形容這個特殊題材。他說:“愛的是觀衆要看,職能部門要進行法治宣傳,國家要進行普法。恨的是法治題材的影視劇‘坑’比較深,如果把握不準,或者結尾交代得不清楚,它就特別敏感。”
在最高檢影視中心,從中心領導到各位製片人心中都有着這樣的信念和責任感:在尊重傳播規律、尊重商業規律、尊重觀衆體驗的基礎上,創作出展示依法治國征程中的司法進步和法治力量的作品,塑造人民檢察官的新形象;用影視作品獨特的魅力搭建人民羣衆和檢察工作之間的橋樑,讓全社會人民羣衆瞭解檢察工作、監督檢察工作,最終達到對檢察工作、檢察制度的認同。
這幾條使命、責任就像鐵律,時刻約束、規範着我們製片人對選題的選擇和判斷。當下很多影視公司喜歡社會影響力大的案件,不願意塌下心來創作一些老百姓身邊的法治故事,而很多案件因其極端的特性並不適宜被影視化擴大其影響,這樣的選題必須放棄。
檢察工作的形象都是由一個個具體的檢察人員的形象反映出來的。塑造出有血有肉、貼近時代、讓人民羣衆有親近感的檢察官形象,也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比如,經常有編劇或者導演喜歡給人物安上很多非同尋常的前史,不是家人遭遇不幸幼年成爲孤兒,就是抱着特殊目的成爲檢察官,彷彿沒有懷揣着深仇大恨,就不能在工作中堅持公平正義——這顯然是嚴重脫離現實的。
要解決某些主創人員對檢察工作和檢察官理解的偏差,沒別的捷徑可走,只有紮紮實實地採風、採訪檢察官、閱讀卷宗掌握案情細節,以高度的真實來矯正他們的思維偏差。讓他們知道:檢察官也有生活和情感中的問題,也有工作中的困境;窮兇極惡的罪犯內心也有隱祕柔軟的角落。只有紮實地採風,儘可能全面、真實地把握人物和案件素材,才能塑造出接地氣、真實的人物角色,講好邏輯緊密、起伏跌宕又令人信服的故事。
優秀的法治影視作品具有強大且持久的影響力,它們潤物無聲地播撒着法治的種子,成爲新時代宣傳法治最重要的手段,最終推動法治成爲全社會的共同信仰。
(作者系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策劃總監呂衛紅)
來源:《法治新聞傳播》2023年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