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身騎白馬》中
“我身騎白馬走三關,改換素衣回中原,
放下西涼無人管,一心只想王寶釧。”
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唱段
來源於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
本期《匠心堅守》非遺傳承系列節目
走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歌仔戲,
探尋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感悟百年歌仔戲的雅緻與深情。
歌仔戲是以閩南歌仔爲基礎,
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
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
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
明末清初大量閩南移民遷入臺灣,
帶去了“歌仔”。
在寶島廣泛傳唱過程中
融合了當地的民謠民歌,
後來又傳回閩南
吸收了大陸的民間歌舞戲曲元素,
經兩岸人民共同打磨,
最終形成具有草根氣息、
貼近百姓生活的歌仔戲。
歌仔戲行當上有生、旦、丑三行,
以苦旦最具特色。
曲調上,
有悠揚高亢的七字調、大調、
背思調、雜念調等,
最具代表性當屬憂鬱哀傷的各種哭調。
內容多以民間故事爲主,
產生的背景與歷史悲情、
現實悲苦緊密相連,
容易讓大衆產生共鳴。
自誕生起,
便吸引不少閩南民間藝人學習和傳承。
近年來,
在廈門,
湧現出如陳志明、蘇燕蓉、莊海蓉等
一批優秀的歌仔戲
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承人們一生堅守,
更注重“根”的培養。
“其實作爲一個傳承人,
我感覺到責任很大。
因爲要把歌仔戲這個劇種良好地傳承,
所以我們現在每一年都要進校園、社區,
到比較偏遠的農村去下鄉……”
談到歌仔戲如何“傳”下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歌仔戲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一級演員陳志明這樣說道。
以歌仔戲進校園爲切入點,
浸潤孩子們的心靈,
種下閩南戲曲文化傳承的種子,
讓歌仔戲後繼有人,
是每一位傳承人的心願。
做戲不易,學戲不易,
傳戲最不易。
作爲國內衆多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
歌仔戲是兩岸藝術家共同創作的結晶。
它的形成與發展,
正是一部海峽兩岸交流與互動的歷史。
陳志明深知對於歌仔戲的發展,
未來的主要任務便是
將歌仔戲“請進來”與“走出去”,
在傳承中創新,
在創新中發展,
在雙向交流中尋求突破。
歌仔戲——這部唱着閩南話的地方戲,
如今已成爲海峽兩岸城市中的“背景音樂”。
一戲花開兩岸,
人們在熟悉的閩南曲調中,
訴不盡思鄉愁緒,
唱不完百年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