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我覺得很親切,我沒有那種隔膜感。”“對於我來說,北京是一個意義非常大的城市,首先它是家。”6月1日起,由北京市文聯、北京電影家協會聯合電影頻道,在北京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依託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藍羽會客廳》推出的7集系列訪談節目《北京影人》在電影頻道每天晚上22時播出。在節目的預告中,電影人黃建新、郭帆如此描述自己跟北京這座城市的電影情緣。6月2日,北京市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張良學接受了本端記者的專訪,講述拍攝這個節目背後的故事以及北京市文聯對於未來北京電影事業發展的展望。
七位影人是北京電影人的代表
“這個節目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策劃了。”張良學告訴記者,節目策劃緊緊圍繞文聯“做好人的工作”和“創作生產優秀作品”的總要求,進一步展現北京影人的風采,團結凝聚北京影人爲推動首都電影事業做貢獻,開始策劃《北京影人》的節目。
張良學告訴記者,北京影協推出這個節目,是想對首都電影界有代表性的電影工作者進行一個比較全方位的影像展示,“通過他們的生命故事和藝術創作經歷,呈現出一個比較真實且充滿藝術感的北京,一個光影的北京,也藉此機會展現北京電影和中國電影產業近幾年的嬗變和發展。”
《北京影人》選擇了張和平、黃建新、吳京、郭帆、張冀、束煥、薛曉路7位電影工作者作爲每期節目的主角。選擇這些電影人,北京影協有幾個參考標準:首先是他們的電影事業都跟北京有關,是北京電影人的代表;第二是人物的安排要體現出“傳承性”,“比如黃建新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北京影協的兩屆連任主席,而吳京、郭帆和張冀則是中生代演員代表。”優秀電影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最後一個是“尚藝”精神,“他們要對電影職業充滿敬畏感和尊重感,這樣拍出來的東西纔會引起觀衆們的共鳴。”
七位影人中,張和平是北京人藝的前院長,也是北京影協的第一屆主席,更是一名資深編劇;黃建新是北京影協第二屆和第三屆的連任主席,他執導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電影和參與監製的《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等作品,都取得了極大成功,圈內影響巨大;束煥和薛曉路也都在編劇或導演領域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
吳京近幾年在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和國產動作電影的探索上,成績斐然。此外,他創立的“影武堂”演員訓練班,立志在武術和動作電影人才、馬術人才的培養上發力,且已有不少成就。郭帆拍攝了《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在傳統電影和科幻電影的結合上做出了創新。張冀編劇的《中國合夥人》《親愛的》和編劇並執導的《長沙夜生活》,都贏得了很多觀衆的共鳴,“他們是中生代的電影人代表,有比較豐富的創作經驗,在電影領域裏有示範引領作用。”
張良學說,通過展現這些生活和主要工作都在北京的電影人的故事,“能夠讓北京觀衆感覺到這座城市文化上的自信力和人才的向心力,讓北京的老百姓感受到北京電影和中國電影是大有希望,未來可期的。“
將中軸線人文景觀納入節目
除了演員,在節目的拍攝地點上,北京影協也是考慮周詳。《北京影人》以北京中軸線爲背景,將景山公園、角樓、什剎海、鳥巢等人文景觀都納入節目中,其中北京市文聯也作爲節目的採訪地,“我們有意識地將歷史的北京和現在的北京進行結合,通過影像的方式去綜合展現這些電影人的創作經歷和他們對這個城市的情感鏈接,從而見證北京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和勃勃生機,這也是我們當初策劃這個節目的初衷之一。”張良學說。
爲了聯繫這些拍攝地,節目組花了不少心思,提前聯繫,提前策劃。“在北京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拍攝過程非常順利。”
鞏固發展北京電影底蘊和優勢
北京是中國電影創意的源泉和策劃地,90%以上的電影創意都來自這裏。北京具有人才優勢、專業優勢、組織優勢和資源優勢,這是北京電影的底蘊所在。張良學告訴記者,期待北京影人將來進一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首先是在各自的領域裏進一步做深做細做精,藉助北京電影家協會的平臺和北京的文化力量,把作品拍得富有中國氣派,符合北京特質;其次,期待他們在影協履職後,能夠進一步團結凝聚北京的電影人開展一些富有特色的品牌活動,多爲北京電影人做好服務,包括扶持助力新生代的電影人,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指導幫助,讓他們少走彎路,“期待他們能給北京電影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氣象、新的面貌、新風尚。”
在北京文聯的支持和指導下,《北京影人》此後還將陸續推出第二期,“期待通過對這些優秀北京電影人的故事,爲廣大電影工作者起到更好的示範和引領作用,爲未來首都的電影發展做出貢獻,更好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從而推動我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