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對話演員王景春:我永遠期待着下一個角色

本報記者  周洋 張振 王佳琳 王曉嬌

5月21日,環球時報社第三屆“時代旋律 家國情懷——環球影視文化傳播高峯論壇暨年度優選”活動成功舉辦。王景春、顏丙燕、宋佳、郭曉東、秦嵐、王陽、李沁、李一桐和侯京健獲得“年度影響力演員”稱號。

在現實題材作品迴流的當下,哪些角色更有時代印記?這類題材還有哪些空間可以發掘?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9位演員暢談他們心中的時代旋律與家國情懷。演員王景春表示:“影視作品應該展現我們的國情、人情、民情,這樣大家才能共情。”

環球時報:選擇角色的標準和偏好是什麼?未來想詮釋什麼類型的角色?

王景春:作爲文藝工作者,演當下的事很重要。我們不能離當下太遠,應該更多去表現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對這個時代的感悟,讓作品跟觀衆有個很好的共鳴和共情。這是我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應該做的,也是我們的責任。我永遠期待着下一個角色。

環球時報:在參演不同題材作品的過程中,演員應該如何塑造好每一個人物,演出差異性、特殊性?

王景春:我是學表演的,上戲(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我就分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成功地塑造好一個人物形象是我的必修課,也是我的基本功,我的本職工作。

環球時報:您覺得現實主義題材還有哪些空間可以挖掘?

王景春:作爲演員來說,現在我們整個創作慢慢迴歸到現實主義,這是多好的事。我一直在幹這件事(演現實題材作品),拍了很多藝術電影。現在不僅僅是我們的觀念回到現實主義,在藝術上也有更好、更高的追求。

環球時報:每個時代都有符合各自特質的影視作品和角色。在您看來,這個時代的影視作品有哪些特點?

王景春: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甚至所有的一切跟以前相比,都不一樣了。我覺得影視作品應該多呈現我們當下的生活以及工作,展現我們國情、人情、民情,這樣大家才能共情。

環球時報:您如何看待演員的社會責任?作爲演員應如何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王景春:其實很早我們就談論這個問題。從上學開始,就說要踏踏實實演戲,老老實實做人;等入社會以後,當演員慢慢變成一個公衆人物,就要有一些要求,有行爲規範,並且以一定的道德標準嚴格地執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