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舉辦——浦江奔湧 光影璀璨

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現場

王 初攝

第二十八屆上海電視節電視市場現場

主辦方供圖

6月9日晚,爲期10天的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上影節”)開幕式現場,第五次參加上影節的華裔女演員楊紫瓊,以上影節“老朋友”的身份,向全世界電影人致意:“請允許我歡迎大家的到來!”

6月23日,隨着白玉蘭獎的揭曉,爲期5天的第二十八屆上海電視節(以下簡稱“上視節”)圓滿落幕。拿下5項大獎的《人世間》成爲當晚最大贏家。最佳導演由《人世間》的李路獲得,他說:“獎項是藝術工作者再出發的發動機,鼓舞我們繼續做出好作品。”

今年是上影節誕生30週年。作爲中國唯一、亞洲一流的國際A類電影節,從1993年至2023年,一幕幕光影流轉、一片片歡聲笑語、一尊尊金爵獎盃熠熠生輝,照亮無數電影人與影迷的追夢路。

上視節自1986年創辦以來,已成長爲亞洲地區最重要的國際電視交流平臺之一。作爲行業風向標,年年被戲稱爲“神仙打架”的白玉蘭獎評獎,本屆共徵集到兩年度近1900部電視作品,競爭相當激烈,電視劇類別評委會主席胡智鋒說:“入圍即象徵着榮耀。”

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

1993年,中國臺灣導演王童憑藉《無言的山丘》舉起了金爵獎盃,那一刻,獎盃彷彿滿盛“光影美酒”。

那年10月,首屆上影節舉辦,幾代中國電影人夢圓。閉幕時,領頭辦節的導演吳貽弓熱淚盈眶。

從誕生那一刻,上影節就站在了高起點上。如今,通過中國電影人30年的努力,金爵已與金熊、金獅、金棕櫚等一起,成爲世界電影的標杆。

因疫情延期一年後,今年的上影節全面迴歸線下。本屆金爵獎國際影片競賽單元,兩個週期內的徵片共收到來自超過128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參展作品近8800部。參賽片中,名導新作匯聚,世界首映和國際首映影片佔比進一步提高。

上影節受到全球電影業極大期待。國際化的評委齊聚上海進行金爵獎評選,海內外明星紛至沓來,電影市場重新迎接四方賓客。

上影節開幕式現場,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波蘭導演傑茲·斯科利莫夫斯基說:“我很幸運能站在這裏,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壯麗的文化、社會的活力和悠久輝煌的歷史……電影能夠架起遙遠國度之間的橋樑。讓我們共同珍視這個慶典!”

30年間,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上影節持續展開務實、多元、國際化的影視合作。2019年,《何以爲家》作爲上影節合作引進的首部黎巴嫩影片,在中國大陸取得3.76億元的驕人票房;2020年,中國電影《莫爾道嘎》在上影節的推薦下,通過“一帶一路”電影巡展機制,入圍第42屆開羅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作爲在全球範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性電視節,上視節30多年來爲世界電視文化的交流互鑑、對話合作提供堅實的平臺。6月19日,本屆上視節開幕式上,國家廣電總局啓動“‘一帶一路’節目互播”活動。100部視聽節目精品,包括《山海情》《三體》等30部電視劇,將於今年下半年在“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進行展播和推廣。

烏茲別克斯坦的《文化之旅》、俄羅斯的《瑪莎與熊》、泰國的《三十正美麗》等“一帶一路”國家的60餘部優秀視聽作品,於今年6月到9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近20個省區市的廣播電視臺和網絡視聽平臺播出,向觀衆展現“一帶一路”沿線獨具特色的文化。

既是“夢工廠”也是“加速器”

電影的未來是什麼?

快,跟隨上影節,踏上百年光影列車,感受技術發展對這輛列車走向的深刻影響——

伴隨着上海推進建設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的步伐,今年上影節首次推出“科幻電影周”,以科幻電影主題放映、科幻電影論壇、科幻之夜、上海科技影都發佈會等形式,助力構建科幻影視文化發展新格局。

足不出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絕壁上徒手攀巖者的心跳同步……隨着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人們可以嘗試極致藝術表達,探索影像之外的無限可能。“數字影視體驗展——超感試驗場”活動作爲本屆電影節全新首創版塊,通過VR、AR等前沿視聽技術,爲參觀者提供別樣的互動體驗。360度全景觀影、立式交互體驗、虛擬現實(VR)戲劇、擴展現實(XR)裝置……這是一場沉浸於未來光影世界的奇妙之旅。

不僅有新趨勢、新技術、新潮流,還有更多新鮮血液、更多責任與擔當——

30年來,立足於“亞洲、華語、新人”的辦節定位,上影節持續爲全球影人搭建事業發展平臺,經過多年積累,已形成短視頻、金爵短片、創投訓練營、電影項目創投、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金爵獎及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計劃的“6+1”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令有志於投身電影業的年輕人成長有路徑、夢想有迴響。

“打造電影人才的培育體系,是上影節一直在着力做的事。一個電影導演的成長成熟週期是比較漫長的。這個過程中,上影節會陪伴他始終。”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主任何文權說。

6月15日晚,第二十五屆上影節金爵獎亞洲新人單元頒獎典禮,年僅10歲的嶽昊獲得最佳男演員獎,劇組成員們興奮地將他舉了起來。來過上影節10多次的馬來西亞導演陳翠梅感慨地說:“做新人,是電影人最好的狀態。”

電視的發展,同樣如此。

縱觀今年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入圍名單,可以看到一大波秉持“以人民爲中心”創作理念的作品,從橫跨50年光陰的中國百姓生活史詩《人世間》,到展現中國式硬科幻影像魅力的《三體》,均以不同的講述方式主打“溫暖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堅定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同時,本屆上視節首次將網絡視聽內容全面納入白玉蘭獎評選範圍,從傳統的“電視劇”模式悄然迭代爲臺網同播的“劇集”,共同促進優秀劇目持續發出“最強音量”,推動融媒時代微短劇、短劇、豎屏劇、互動劇等新形態的發展,“大視聽”格局逐漸成形。

影視節與影迷的雙向奔赴

72歲的影迷梅海星至今從未漏掉任何一屆上影節。他把每屆電影節的票根、排片表統統整理進收藏冊中,已經積攢了厚厚的15本,“封印”了自己與上影節的30年光陰,成就了一部影迷心中的電影節“編年史”。

上影節是影迷的狂歡節。每年,電影節廣開大門,接納世界各國而不僅僅是電影大國的影片報名參賽參展,不同類型、風格、題材的電影在銀幕上淋漓盡致地展現。於是,每年電影節展映板塊開票時刻,影迷們都彷彿聽到了搶票的發令槍。

今年線上售票再度創下歷史新高。數據顯示,今年上影節啓動線上售票後短短1小時,出票數就達30.9萬張,售罄場次425場,參與搶票者達25.6萬人。

上影節在堅持注重專業、行業、產業的同時,將自身定位爲“人民的節日”。電影節每年都從幾千部報名影片中精挑細選出幾百部進行展映,如此大體量的密集放映,在世界各地電影節及其舉辦地都是罕見的。

第二十五屆上影節國際影展共設置16個單元,放映逾400部影片,放映場次近1500場。如“地球村”單元首次聚焦西班牙影片;“向大師致敬”單元集中回顧謝晉以及戈達爾、伊丹十三、邁克·李、萬瑪才旦導演的作品。

每年6月,都是一場電影節與影迷之間的雙向奔赴。

“我親眼目睹電影片尾字幕滾動卻沒有任何一位觀衆離開。上影節的觀衆竟然願意等到最後一分鐘,太棒了!”中國臺灣製片人、監製焦雄屏驚訝於上影節的觀影氛圍。

有影迷連續奔赴7屆上影節,“每天深夜散場,從影院到酒店的路上,回味着當天看完的電影,都會發自內心地欣喜和滿足,總覺得6月的電影節加上小雨就等於最完美的上海。”這位影迷說。

上視節推出“白玉蘭飄香”上視節節目展播線下惠民放映,爲觀衆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觀賞選擇,也重新定義了“看電視”。

惠民放映活動啓動儀式上,爲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做導賞的英國導演柯文思在與觀衆的互動中說:“電影曾是最大的視覺媒體。如今我們看到,無論是電視流媒體還是在線播出,都已經擁有大量觀衆,成長性非常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