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制人設太複雜,樂迷只想“聽好歌”!音樂綜藝,聽歌還是看人?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林】備受樂迷期待的《樂隊的夏天》第三季在愛奇藝11日開播,雖然已經過了立秋,但廣大樂迷仍然沉浸在盛夏的狂歡中。這個暑期既有此起彼伏的線下音樂節、演唱會,還能通過線上音樂綜藝節目與心儀的樂隊相遇。而對於真正的音樂愛好者來說,眼花繚亂的音綜節目中那些複雜賽制、爭議人設不過是吸引流量的花絮,“聽一首好歌”纔是真正能夠激起掌聲的核心魅力。

嘉賓和觀衆“一人一票”

2019年首播的《樂隊的夏天》,力邀國內多支當紅樂隊和專業製作人參與,一舉成爲音樂類綜藝節目新標杆,讓搖滾樂隊再次走入主流視野。一年後的《樂夏2》再接再厲,來自廣東小鎮的仁科和“五條人”樂隊走入更多人的視野,讓音樂行業和樂迷見識到音樂類綜藝節目的影響力。

3年後《樂夏3》再次集結,邀請國內具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27支樂隊,通過競賽的方式角逐年度“HOT 5樂隊”。由大張偉、高葉、馬東、那英、彭磊、張亞東等人組成超級樂迷團,和觀衆一起參與投票。今年“一人一票”的評選方式也顯得更加公平——在真正的樂隊面前,明星嘉賓與普通觀衆都是樂迷,讓節目更加回歸音樂的本質。

對於樂迷來說,《樂隊的夏天》的一大吸引力就在於:這次又拉到哪些國內大牌樂隊,又有哪些像“五條人”這樣的寶藏樂隊被髮掘。《樂夏3》依舊採取新老組合,“超級樂迷團”中既有張亞東、大張偉、彭磊等音樂人,也有高葉這樣剛剛走紅的演員。參選的樂隊中,九連真人、Mr.Miss成爲“駐場樂隊”;其他的“新面孔”中,像二手玫瑰、聲音玩具、康士坦的變化球和橘子海早已成名多年,只不過還未在主流綜藝中亮相。

而知名度相對較低的柏林護士、Nova Heart等樂隊,反而給觀衆帶來“驚豔感”,憑藉出色的現場表演獲得高分。對於資深樂迷來說,樑龍的二手玫瑰給人一種老朋友相見的感覺,而能在一檔節目中同時感受到搖滾、民謠、朋克、電子等不同風格的表演,彷彿是參加了一場夏日音樂節,至於舞臺設計、投票賽制等綜藝屬性反而顯得不那麼重要。

線下音樂市場爆火

新冠疫情期間,全球音樂產業仍然通過線上音樂會、隔空組隊等創新形式堅持演出;而在疫情後,演出市場呈現火爆態勢,泰勒·斯威夫特等歌星的全球巡演一票難求,可見音樂市場的需求。

早期音樂類節目大多是單純的歌唱競演,譬如《中國好聲音》這種選手依次登臺,隨後評委導師打分,通過組隊、復活等方式角逐冠軍,那英就曾是此類節目的明星導師。此類帶有選秀成分的音樂綜藝節目比拼的除了音色,更多是歌手的人氣。曾經風靡全國的《超級女聲》等就捧紅李宇春等頗具個性的偶像,近年來的《創造101》等更接近偶像養成節目。

同時,音樂綜藝也“不放過”那些早已成名的歌星、影星,《歌手》中大多是業內成名大腕,主辦方和評委嘉賓對於專業性有更高要求;而《乘風破浪的姐姐》《披荊斬棘的哥哥》則在挖掘藝人唱跳潛力的同時,用更豐富舞臺形式和異域情調吸引觀衆,今年《浪姐4》中帶來日式曲風的美依禮芽,就倚仗二次元這一“獨門絕技”。

“純粹的音樂”

近期上線的音樂類綜藝節目還有不少,像《中國好聲音2023》《愛樂之都·青春季》《舞臺2023》等,製作方紛紛挖空心思地尋找賣點,但在音樂本身的自由表達上少了分純粹。這些音樂綜藝節目通過所謂“賽道”“生存模式”“音樂劇團”招募等方式,讓選手通過才藝來展現個性,歸根到底還是“偶像培養”的綜藝思路,突出的是人設而不是音樂。這種節目定位對於那些喜愛綜藝選秀的觀衆有一定吸引力,但對於對音樂類型如數家珍、常年追音樂節的樂迷則顯得有些“初級”。

此外,參加《樂夏》《歌手》等主流音綜的樂隊和歌手,無論是二手玫瑰這樣的搖滾圈“老炮兒”,還是柏林護士這樣成立5年的新銳,均在線下經歷過演出磨練,那種藝術家性格和對技藝的自信,與其音樂風格融爲一體,而樂迷想要看的正是這種原生態的音樂表達,“純粹的音樂”纔是音樂綜藝節目最寶貴的資源。



Scroll to Top